中国储能网讯:2021年由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湖南省商务厅、长沙市人民政府、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联合主办,100余家机构共同支持的湖南(长沙)电池博览会暨首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技术及工程应用大会在长沙圣爵菲斯大酒店召开。此次大会主题是“新储能、新动力、新发展”。
会后,为了能让参会代表有更深入的行业交流,小编经过演讲专家本人同意和审核,将演讲专家的速记整理如下:
李海鹏: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下午好。我来自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首先感谢组委会的邀请,让我今天有个机会跟大家分享关于储能的一些认知和工作。
开始我的报告之前,首先先跟大家分享几页PPT。今天储能的发展可以说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双碳”加持迎利好,储能开启新篇章!今年的第九次财经会议上,总书记也提出了要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储能系统,这意味着什么?我们传统的能源即将被新能源替代。即将带来的也是我国新能源高比例高规模市场化以及高质量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可再生能源即将成为碳中和与碳达峰的主力能源。
在这整个大背景下,各个央企也纷纷表态,响应这个政策。华能集团提到了到2025年清洁能源占比将50%以上,2035年整个清洁能源占比75%以上。其他包括国电投、三峡等纷纷也提出实现碳达峰的具体时间。今后9年,我国整个能源电力系统在紧紧抓住碳达峰、碳中和的窗口期,围绕2030年的年限来实现碳达峰的开展工作。非化石新能源的比例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5%,到2050年要达到50%甚至更多。
大家都说碳达峰和碳中和,到底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呢?实际在欧美一些国家,在实现碳达峰发展经济、发展工业的前提下,可以理解为它没有一个减排减碳的压力,就是说你在达峰之前的阶段,你可以拼了命地去干,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在我国能不能这么去干?显然不行,我觉得关键的原因就是时间的问题。因为别的国家或者说欧美一些国家用70年、80年甚至一百年去完成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我们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2030、2060年的时间节点去完成这个愿望呢?显然不能像其他国家这样玩命地去排碳发展经济,我们采取的手段是什么?在碳达峰的前期,我们就通过一些低碳或者是绿碳或者是其他的手段等等,通过可推动再生能源的大力的发展,去支持碳达峰,以实现经济的增长,最终实现碳中和。也就是说我在碳达峰的背景下,我是要以推动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的实现,最终实现碳中和。到碳中和,我举个离例子,例如要评价话筒的中和,可能没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或者特别大家共同认知的标准,我认为至少要从整个话筒的芯片级的部件去评价碳中和,然后再把整个工艺、流程最终到话筒的成品是怎样达到中和的。这可能需要全世界,至少中国要有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去评价到底怎么样才算中和。这是我个人理解的碳中和和碳达峰的区别和关联。
另外是新能源和储能的关系。在最新发布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要求中,它已经明确要求电源均应具备一次调频、快速调压、等能力。实际上新能源和储能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储能,新能源不具有持续性,没有新能源,储能不具备经济性。
我的报告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跟大家汇总储能产业的标准体系以及最新发布的一些储能政策,第二是关于分布式储能电站的设计与安全要求,最后是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开展的一些储能业务。
看储能的标准和政策,先了解储能的形势。三个储能方式不多说了,这里大家总结了五大领域的储能应用,包括发电服务、可再生能源并网、用户侧、电力输配侧包括电动汽车储能的典型应用。
再看储能的标准体系,这里大概列了国标的标准体系(如图),基本从2017、2018年这两年相继发布。储能的标准体系实际上在储能的核心部件和储能的并网侧相对比较健全,之前听很多声音说储能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事故,是因为没有标准。其实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储能的标准相对来讲,在核心部件和并网检测端还是很多,只是储能没有像当年光伏发展这么久,体系还不健全,这让大家认为没有标准。在座的很多专家也涉及到以后标准的编写,标准编写要遵循几个原则,第一个是标准的科学性,标准里要减少一些编辑性或者逻辑性的错误。第二是整个标准的系统性,储能也好,或者其他行业也好,整个系统应该是关联的,而不能每一个标准包括规则、要求、方法甚至出现衔接不上的问题,这要避免。第三个是标准的逻辑要清晰,以及标准要与时俱进。最后是标准的覆盖性。
第二是整个储能政策。这里列举从2020年到2021年几个比较重要的国家政策。第一个是2020年国家能源局成立了能效与储能处,这意味着我国储能产业与风能、光伏产业类似,在国家层面上有了这个处级部门。包括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筑牢人才发展以及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政策是今年发布的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征求意见,已经明确了新型储能项目主要设备应满足相关标准,并且通过相应资质机构的检测机构的检测认证。
这是前两天中国华能发布的储能电芯的采购和招标公告,具体要求不说了。其中一条是在两个招标文件都要求生产电芯厂家应具有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今后,尤其一些大的企业,在招投标的时候都有相应的检测认证的要求,希望大家投标的时候能够关注。
第二个内容是关于分布式储能电站设计和安全要求,简单的几点。
首先了解一下分布式储能的主要应用。这里汇总了包括小型的离网的应用,海岛的,以及商用和家用储能系统。它主要功能包括参与分布式电源运行调节,平抑高频波动。参与负荷特性的调节,平抑尖峰负荷。以及市场化的运营、盈利。
对于分布式储能电站的设计要求,第一个是站址的选择,首先合理的选择站址,避免多地震、多灾的区域。第二个是整个一次系统的设计,包括了主要设备的选择,主要连接线、绝缘配合和过电压保护的主要设施的设计。第三个是主要软件和通信保护的设计。最后还要符合当地的土建以及环保相关的要求。
第三个是分布式储能的安全防护,实际上我们分析的储能安全风险,首先是热失控,有很多原因,刚才很多专家已经提到。另外危险还包括电弧的影响、雷电、短路以及一些故障引起的安全风险。实际上储能系统如果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最终的阶段是爆炸着火,实际上前期我们通过比如BMS和EMS从预警,从诊断,从评估,从有效的隔离方式,也可以避免或减少这些爆炸的发生,这也是着重强调了包括BMS以及EMS的功能。
最后再说消防。实际上消防它是限制储能电站事故危害的最后一层保障。我们一直在说,要以防为主,以消为辅。这个不多说,前面很多专家提到消防。
最后跟大家主要介绍一下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关于储能做的相关业务。
电化学和锂离子电池已经占了很大的比例,但储能的快速发展还少不了几个层面的支撑。一个是技术层面的产品本身的安全,第二个是核心装备,比如PCS、电池、BMS的安全性。第三个是加强产品的检测认证,这在2021年发布的相关政策上已经明确要求了。还有是市场层面上和政策层面上的支持,从今年发布的一些政策来看,这两点国家已经有了相应基本文件的支撑。
我们的业务主要分三大领域。第一个是电力储能这块,我们主要以储能变流器PCS,包括储能载体、锂离子电池以及储能电容器、以及储能发电系统的产品认证为主。在消费类这块,主要以电动自行车的锂电池和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以及目前在做的共享储能充换电柜。这是我们自己推出的一个标准,包括美团、哈罗等都已经做了相关产品认证,我们已经发了首批的认证证书。还有一些是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
实际上CQC也是着力打造一个新能源全过程的服务体系,从产品的认证,到技术服务,包括标准的研发和科技创新的研发,对于储能未来的发展,建议大家从以下几点多关注。
第一个是新能源和储能一体化的应用,好处不说了,多省份已经出台政策要求新能源电站配置储能,积极推进储能和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第二个是电网侧和储能应用,从技术上拥有一些优势,包括平滑输出,包括削峰填谷,从政策上20多个省市先后出台政策,要求新能源电站要配置储能,否则无法优先调度。第三个是用户侧的储能,2021年7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提出要拉大峰谷电价价差,强化价格信号引导,激发电力用户主动参与移峰填谷的活力。第四是通讯和储能,2020年,我国大力发展5G基站,要求改换锂电池,双背景影响下,通信锂电池的市场非常庞大。
最后介绍一下我们新推出的易派客产品的质量评价。易派客是中国石化的一个采购平台,CQC也是易派客唯一一家评价机构。目前我们所做的评价产品有光伏组件,光伏逆变器,有储能变流器产品。它有两部分权重,每一部分权重是0.5。在整个标准对产品进行了九个分级,大家需要关注的几点是什么?第一个,我们按照整个标准的思路要求去线上提交资质,第二个是产品评价分初评和复评。第三个是采用工厂现场评审+产品性能的综合评价方式。第四个整个生产保障能力和产品性能测试任意一项低于60分,将是不合格的结果。获得这个认证的企业在中石化采购也可以享受优选加分的权利。
最后说一下储能集装箱,国家也在推进储能集装箱的标准编写,CQC也在自己做相应的关于储能集装箱的技术规范,目前我们也在考量,从整个集装箱的应用场景到它的壳体,安全功能、可燃气体等整个的产品环境适应性,目前标准也正在编制。
CQC是中国政府成立的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在新能源这块的业务主要以产品检测认证,技术服务为主。覆盖的主要领域包括光伏、风能、储能、生物质能。
以上是我的报告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