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得益于相关政策的实施,电池、充电站等国家标准有望得到统一,新能源汽车的换电模式即将迎来“飞跃式”发展。根据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换电车型占比将达30%,对应带来3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据悉,由国家能源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制订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将于近日正式出台。
在该政策的影响下,充电桩、换电站的建设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各项保障工作将迎来一波新发展。得益于相关政策的实施,电池、充电站等国家标准有望得到统一,新能源汽车的换电模式即将迎来“飞跃式”发展。根据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换电车型占比将达30%,对应带来3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电池标准有望统一
2021年11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GB/T 40032-2021《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以下称《要求》)正式开始实施。这是我国汽车行业在换电领域制定的首个基础通用国家标准,有助于提升使用换电技术的电动车在机械强度、电气安全、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安全水平,保障换电电动汽车的安全性。
《要求》包括安全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其中安全要求涉及一般要求、整车要求和部件要求,分别规定了5000次(卡扣式)和1500次(螺栓式)的最低换电次数要求,以确保用户在车辆设计使用寿命内换电时的机械安全。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推进,汽车电池技术发展迅猛,但由于各个车企技术、专利以及相关软硬件的标准不同,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给换电的普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当下,以北汽、蔚来为代表的车企都推出了换电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地为车辆续航提升里程,在避免电动车“里程焦虑”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由于换电业务大多是基于品牌自身开展,商业模式没有实现互联互通,成本居高不下,换电模式的普及仍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车用动力电池实现规格和标准的统一,第三方公司才有希望实现规模化运营。与此同时,电池标准统一可以省去拆解电池包、重新组合等工作,在梯次利用方面才有盈利的可能。单独依靠某一家或者某几家车企实现电池标准和规格的统一,换电模式仍难以实现盈利。
电池行业的相关专家坦言,现阶段,换电标准并非完全缺失,包括连接器、电池和通信协议等实际上都有相关标准,但却受制于标准约束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等原因,在行业内未能达成共识。所以要想实现换电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统一电池标准势在必行。
在北京,出租车领域的换电模式已经经过试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商业模式已经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一辆出租车换电仅需三五分钟,只需要四五十块钱的费用就能搞定,续航里程在冬天开启车内热风的情况下也能超过两百公里。换电时间与传统的加油时间已经相差无几,同时经济性还要好得多,电动出租车已经成为了北京不少出租司机的首选。
技术和覆盖“两手抓”
一直以来,电动车在长途行驶方面与燃油车有着明显的差距,假期出游的电动车用户们遭遇了不同程度地困扰。部分电动车充电时间过长,部分地区充电桩不能满足大范围的使用。
针对这些问题,主管部门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将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公共充换电网络布局,加大外围城区公共充电设施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布局换电站,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公共充换电服务保障能力。同时,鼓励充电运营企业通过新建、改建、扩容、迁移等方式,逐步提高快充桩占比。结合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推进乡镇充换电设施建设,研究纳入各地综合督查考评范围。到 2025 年,东中部地区省份力争建成不少于 10 个“示范乡镇”和 30 个“示范村”。
除此之外,主管部门还要求各地充电基础设施主管部门会同交通运输部门加快制定本省高速公路快充网络分阶段覆盖方案,明确高速公路快充站建设标准规范,督促高速公路服务区产权单位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高速公路快充站项目立项与验收环节管理,做好配套电源保障工作。力争到 2025 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不低于 80%,其他地区不低于 60%。
当然,在充电桩的覆盖率逐步提高的同时,也要从技术角度出发,解决电动车的充电问题。应当加快大功率充电标准制定与推广应用,加强跨行业协作,推动产业各方协同升级。并鼓励探索无线充电、自动无人充电等新技术应用,进一步地提升电动车用户的长途出行体验。
车联网让充电更便捷
汽车给城市带来了拥堵,引发了无数的交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的资源并没有被调动,大量的闲置资源被浪费。智能网联汽车的出现则为这种情况提供了改变的契机,城市资源将被重新组合分配,城市将迎来“新效率”时代。
随着相关设施的快速建设,城市中的充电桩建设已经逐步达到了饱和,但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为电动车寻找空闲充电桩已经成为了困扰不少车主的难题。
虽然公共充电桩的覆盖率较高,但利用率却非常有限,车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将有力地解决这项问题目前,一部分充电桩仍没有联网数据,车主难以了解附近的充电桩是否空闲,造成了一些充电桩的闲置率居高不下。对此,主管部门强调,将加快推进充电运营企业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与跨平台、多渠道支付结算,提升充电便利性和用户体验。
除了充电桩共享信息外,主管部门也将进一步地鼓励停车充电一体化等模式创新,实现停车和充电数据信息互联互通,落实充电车辆停车优惠等惠民措施。对于燃油车占据充电桩车位等情况,还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停车场与充电运营企业创新技术与管理措施,引导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分区停放,维护良好充电秩序。
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指出,当覆盖率超过80%后,公共充电桩密度的提高,对其覆盖率的增加影响就会放缓。在这一阶段,精准选址覆盖城市盲区,同时引导部分专用桩在适宜时段开放,能够进一步提升公用桩的空间覆盖率。
针对高峰时段占据充电车位的燃油车辆、超时占桩车辆,要逐步明确惩罚措施,可以采取人工辅助、智能化技术等手段来化解“占位不充”问题。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外发布的《停车场(库)运营服务规范》,已经针对燃油车占位、充满电后不离场等问题发布了处理措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助力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重要目标。
而做好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工作,则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依靠。要多举并进,从政策、技术、服务等多角度共同出发,为新能源车的普及工作献计献策,争取其早日实现全面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