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今日头条 返回

动力电池回收缘何难成真“蓝海”

作者:韩晓彤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1-12-1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电动汽车的崛起,正在催生另一个千亿级市场——动力电池回收。

全球第二大市场研究咨询公司MarketsandMarkets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规模将达到122亿美元,到2030年达181亿美元,中国是最大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之一。

招商证券研报分析称,从2021年开始我国将迎来第一批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期。

随着动力电池退役潮的如期而至,退役后的动力电池何去何从正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动力电池退役规模数量非常大,一旦处理不好,将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危害。

当前退役动力电池主要有两种回收途径,一是对符合能量衰减程度的退役动力电池进行“梯次利用”,“梯次利用”是指电池经过处理之后,重新利用到电站储能、基站备电或者电动自行车等领域;二是对无法进行“梯次利用”的电池进行回收“再生利用”,“再生利用”则主要是拆解电池以提取和回收其中的贵金属原材料,如钴、镍、锰等。

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的理想模式是先“梯次利用”再“再生利用”,但目前动力电池报废处理方式仍以拆解回收为主。这背后还存在电池回收江湖里的“正规军”与“小作坊”之争。

2018年至今,工信部公布了26家企业进入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白名单”。进入“白名单”的企业被视为“正规军”。

2018年的数据显示,当年退役的动力电池总量达7.4万吨,但当年全国首批上榜的5家“白名单”企业仅共计回收处理约0.5万吨动力电池,其余6万多吨动力电池“下落不明”。

从工信部的“白名单”企业来看,“梯次利用”企业占比居多。由于成本和技术门槛过高,“小作坊式”一般不会对回收电池做“梯次利用”处理。

“正规军”的技术、环保投入占比不少,而“小作坊”在这方面几乎零投入,可以用更高的价格买走电池。现实是,“正规军”抗衡不过“小作坊”——退役的动力电池大量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规渠道,带来安全和环境隐患。

为了建立健全的回收渠道,工信部也曾在2018年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汽车生产企业应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负责回收新能源汽车使用及报废后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同时动力电池企业要在电池设计、生产及回收方面提供支持。

但对部分车企及电池厂商而言,回收电池也是一个负担。在高昂的人力成本及技术成本下,部分回收量较小的企业都是“贴钱”回收,车企去回收电池更多靠的是“良心”。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

2021年8月,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鼓励行业内上下游企业加强信息共享,并要求企业按照给定标准和实际数据对动力电池进行检测,评估剩余价值,提升产品使用性能、可靠性及经济性。

不管怎么说,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已成为当下的一门“显学”,一片“蓝海”摆在了企业面前。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上至电池生产厂商,下至终端利用企业,牵涉众多。若要有效开发这片“蓝海”,还需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力。这需要由汽车制造企业、动力电池制造商、回收利用企业、行业协会等牵头,建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业链联动机制。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回收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