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1》解读

作者:王璞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21-12-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12月14日,由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数据”)主导编著、必和必拓集团支持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发布会现场,中汽中心副总经理吴志新表示,全球经济摆脱高碳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去年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对汽车产业而言,促进产业协同、助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成为减碳脱碳的重要举措。《报告》的发布旨在为汽车产业的低碳化转型之路提供专业参考和支撑。

今年是中汽数据连续第7年发布《报告》,中汽数据节能战略研究室室主任陈川表示,《报告》在内容方面实现了“3个连续”:连续7年开展中国车用能源消耗测算;连续7年跟踪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连续7年发布节能与新能源产品技术数据。面向“双碳”目标与转型,《报告》还完成了“3个首次创新”:首次构建中国汽车使用环节碳排放测算模型;首次从技术路线、安全性、原材料供应等角度出发,系统评估动力电池发展现状及新趋势;首次提出“双碳”背景下面向2035年的汽车电动化路线图。

传统燃油车能耗降幅放缓 使用环节减碳迫在眉睫

《报告》显示,2020年传统能源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实际值下降幅度放缓,同比降幅不足1%。计入新能源乘用车核算后,行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实际值反弹至5.61L/100km,企业总体达标数量也大幅减少,达标企业数量占比降至32.12%。

事实上,从2013~2020年,国内传统能源乘用车燃料消耗量实际值呈持续下降趋势,年均降幅1.85%,为何2020年显著放缓呢?《报告》分析指出,消费升级乘用车大型化趋势明显,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低级别车型消费受到抑制,是导致2020年传统燃油乘用车平均油耗降幅放缓的直接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和合资企业传统能源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实际值年均降幅差异较大,2020年自主品牌车企年均降幅仅0.45%,合资企业为2.29%。

新能源汽车电能消耗方面,2020年国产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电能消耗量降至12.45kW.h/100km。其中微型、紧凑型轿车降耗明显,与2016年相比,2020年整备质量低于800公斤的微型轿车、1400~1600公斤的紧凑型轿车电能消耗量下降最快,降幅分别达到34.94%和32.03%。

商用车方面,在限值标准未切换的阶段内,燃料消耗量整体降幅也呈放缓趋势,尽管平均水平保持在限制标准附近,但企业的节能降耗动力不足。未来,需向商用车领域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比如通过商用车积分管理等措施,调动企业的降耗积极性。

今年《报告》首次对汽车使用环节碳排放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车用总燃料消耗量达2.27亿吨,在不考虑新能源汽车用电排放的情况下,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2亿吨,其中商用车占比超一半。从汽车全生命周期看,目前9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使用环节,可见使用环节的减排降碳是行业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

203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达60%~70%

在《报告》中,中汽数据首次勾勒了汽车产业碳中和中长期全景路线图,并提出分城市、分车型、分应用场景推动汽车全面电动化,是行业实现“双碳”愿景的最佳途径。

预测结果显示,在“双碳”目标背景下,203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温和情景下有望达到60%,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将达到66%,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占比应达到28%;激进情景下,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达到70%以上,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应达到78%,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占比应达到33%。

这一目标的达成,需分区域、分车型循序渐进。根据国内各城市的差异,在汽车电动化发展目标的实现路径上,《报告》将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汽车电动化优先等级划分为6大类,提出需因地制宜推进。车型方面,乘用车分出租租赁、私家车及公司用车,2035年出租租赁汽车电动化占比将达到95%;私家车在温和情景下达到61%,激进情景下达到74%;商用车按电动化推进优先等级划分为4个梯队,各梯队推进强度由高到低。

关注动力电池原材料绿色可持续供应

今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近300万辆。根据中汽数据的预测,2022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480万辆。动力电池生产所需的锂、钴、镍等原材料的绿色、可持续供应,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上游环节实现降碳的关键,更是新能源车市稳定增长的保证。《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锂矿用于电池行业的占比已从2006年的19%升至71%,根据预测,未来10年内市场对电池用镍的需求将增长500%以上。目前,国内对锂、钴、镍等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其中锂矿石进口量占80%,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钴、镍消费国。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这类材料的需求将进一步向中国集中,化解电池材料供应风险刻不容缓。上下游全产业链协力脱碳已在业界形成共识,确保低碳足迹的材料供应也已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