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10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方案提出,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伴随着“双碳”政策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目标的提出,作为调节新能源波动性并实现并网稳定的关键因素,储能产业的重要性已上升到战略地位。
储能产业进入“顶层设计”,则让市场开始重新认识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
截至12月22日,同花顺储能指数(885921)已经涵盖149家上市公司,指数年内涨幅已经达到80%。而储能并不是全新的技术,但以电化学储能和氢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是点燃行业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储能产业的作为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的一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储能产业车道提速升温,景气不断向好,将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对于储能公司的关注。
“百家争鸣”储能江湖,技术才是突破点
当今,全球都在积极构建具有“蓄水池”作用的储能系统,电储能正成为风口。日前,华为数字能源公司与山东电建三公司共同建设沙特红海新城储能项目,该项目的能源供应将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组合,并使用电池来实现能源存储和稳定,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池储蓄项目,储电量高达1300兆瓦时。
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的特点,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会带来扰动。随着新能源发电发展,间歇性发电容易使供应端大幅波动、影响电网稳定,因此现在也需要考虑供应端的波动问题。目前来看,各地推进建设新能源基地是很好的方式,将发电、储能和上网统一起来,能够解决电力规模化的储存问题,也方便集中解决上网问题。
目前电储能领域的技术路线是“百家争鸣”,电池类型有铅酸电池、全钒液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锂离子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适用温度范围宽等特点,是电储能中的最主要应用类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石墨烯锂离子电池等新技术的研发,也在积极推进电储能技术的发展。
相比电储能,氢储能更加高效。氢能能量密度高,运行维护成本低,可同时适用于极短或极长时间供电的能量储备,是少有的能够储存上百千瓦时以上的储能形式。清洁环保是氢储能的特性之一,通过发展“新能源+氢储能”可以利用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弃风、弃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再用氢气发电,包括燃料电池发电上网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现阶段氢储能各环节产业化程度较低,需进一步规模化发展。
氢储能与电储能都是国家储能产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技术特性的不同,它们之间既有竞争又有互补。电储能技术当前发展迅速,对于光伏和风力发电短时和一般规模的储能要求的电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而新型二次能源的氢储能技术,通过燃料电池转化为电能,能够平滑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供电波动和可维持长达数月的长期跨季储能方式,以及储能规模可从几千瓦到数百兆瓦以上规模灵活可变的储能方式,是解决电网大规模调峰和“弃风、弃光”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国内首个“储能技术学院”
12月18日,山东科技大学举办储能技术高端论坛暨山东科技大学储能技术学院揭牌仪式。标志着国内高校首个储能技术学院在青岛成立。学院依托学校现有相关学科专业和科研平台,联合山东省能源局、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储能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以服务山东能源建设发展和三峡集团建设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国内首个“储能技术学院”的成立,反映着当下储能产业的火热和储能技术发展的一个现实需求,未来将会进一步缓解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
总结
10月26日颁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将储能行业从赛道上再提速,全国首个储能学院的成立,将进一步缓解储能行业“高精尖缺”人才,储能行业的春天将到来。加快开拓电储能、氢储能等新兴储能市场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未来,谁能在储能产业实现技术突破、规模化生产、商业化运作,谁就有可能成为资本竞逐的“储茅”。
参考来源:
证卷日报《同花顺储能指数年内涨幅已达78.17% 多家理财子公司参与调研储能概念公司》
证卷日报《鏖战储能江湖:131家上市公司谁能脱颖而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国内高校首个储能技术学院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