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21年即将画上句点。
和往年一样,2021年依旧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这一年,“缺芯”、原材料涨价、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不断来袭。庆幸的是,国内汽车市场顶住了这些压力,稳步前行。
从全球范围来看,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汽车产业也淬炼出应对不确定性因素的真本领。回暖复苏、变革升级、格局重塑成为今年汽车行业的底层基调。在政策方面,补贴延续、“双积分”涨价、国家发布“双碳”战略,都在各方各面影响汽车产业的走向。
回望这一年,汽车整体市场表现良好,答卷可圈可点。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超出预期,不断给人惊喜;出口成绩优异,持续提升品牌力;造车新势力万辆俱乐部初具雏形,引领后来者不断前进。
整体走势
“十四五”稳步开局
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圆满实现了稳步开局。汽车产业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中国汽车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在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变化时,表现出强大的韧性。在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3处提到汽车,不仅有汽车消费,还有针对取消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加强停车场、充换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等内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2021年1~1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17.2万辆和2348.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和4.5%。众所周知,自2018年汽车销量出现首次下滑以来,国内车市已连续两年下滑。纵观历史,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在汽车普及阶段也会出现2~4年左右的波动。根据这一规律判断,中国汽车市场产销已处于短期调整尾声,未来将保持温和增长的态势。
在后疫情时代,挖掘“内循环”“双循环”潜能成为行业共识。在“双碳”目标下,2021年宏观经济的复苏、中低收入群体经济状况好转等因素都促进了中国汽车市场的良好发展。今年2月发布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和12月发布的《关于2021-2023年度循环外技术纳入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均在不同程度上助力汽车行业为实现“双碳”目标做贡献。
不过,2021年这一年也走得很艰辛。随着汽车市场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产业转型升级不再仅靠技术驱动。据悉,截至目前,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为1012万辆。其中,中国汽车市场累计减产198.1万辆,占总减产量的19.6%。在这样的困境之下,比亚迪、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吉利汽车等国内企业已经开始布局半导体产业,意在强链固链。
中汽协预测,2021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2610万辆,同比增长3.1%;2022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2750万辆,同比增长5.4%,其中,乘用车销量为2300万辆,同比增长8%。可以看出,2021年汽车消费需求的提质升级取得了成果,在转型升级和业绩复苏的双重压力下,汽车产销总体依然保持了稳定增长。
“从长期发展来看,当前中国市场仍处于普及初期向普及后期过渡的阶段。”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认为,总体来看,未来我国汽车市场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一直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正赋能汽车产业转型,加速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迈进,这也是推动绿色发展,支撑国家“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来说,2022年的增长目标同样是稳步前行。
新能源车
站上高质量发展新起点
惊喜不断,成为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一大亮点。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爆发式增长新阶段,由过去的政策驱动为主转向市场驱动为主。
2020年11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作为“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国内汽车产业的顶层设计,《规划》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作为《规划》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表现远超预期。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2021年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2.3万辆和299万辆,同比均增长1.7倍,市场渗透率达到12.7%,高于前10个月。仅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就分别完成了45.7万辆和4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1.2倍,市场渗透率达17.8%。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高速增长趋势还在持续。
从年初到年尾,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逐月快速提升,“300万辆”成为当下一个新起点。中汽协预测,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有望达到340万辆,同比增长1.6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转型加速,私人消费激增。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放大了部分消费者使用私家车出行的需求。此外,席卷全球的汽车芯片供应难问题,导致部分合资品牌产能紧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所缺位。”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如是说。
不过,新能源汽车市场面临的压力也不容忽视。今年新能源汽车原材料价格涨声一片,供应链承压。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动力电池生产所需的碳酸锂、氢氧化锂、聚偏氟乙烯(PVDF)、六氟磷酸锂、电解液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整个产业链都在竭力消化原材料带来的成本上涨压力,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稳步发展。
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的原因还有技术快速进步、各家车企踊跃推出新产品。目前电动车电池技术持续改进,电池系统的结构设计持续创新,比如刀片电池、C2P(无模组电池)等大规模装车应用。此外,得益于电动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引入,更加优越的操控性能也对消费者产生了不小的吸引力。在产品方面,电动车经过多年推广,品牌形象得到提升。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车型丰富,全面覆盖各个乘用车级别。细分市场和产品结构出现了新的“两头挤”现象:微型车已经基本被电动车占领,豪华车也基本由电动车主导,中级主流轿车又出现了比亚迪超级混动这样100公里纯电续驶里程的插电式电动车。根据《规划》,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达到20%。而根据电动汽车百人会的预测,这一目标将提前3年达成。
可以看到,2021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转折点,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从此迈入茁壮成长期。
造车新势力
迈过月销万辆“生死线”
2021年,造车新势力的表现,将互联网速度体现得淋漓尽致。根据各家公布的12月成绩单,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哪吒汽车4家单月销量均过万,交付量分别为13485辆、10878辆、15613辆和10013辆。从全年来看,造车新势力的发展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销量频传捷报。如理想汽车凭借理想ONE一款车打天下,1~11月总交付量达到76404辆;蔚来汽车交付新车80940辆,同比增长120.4%;小鹏汽车交付82155辆,同比增长285%。
对造车新势力而言,月销破万辆是一道非常关键的门槛。如果能够稳定在这道门槛附近,就意味着年销量能突破10万辆,而这一规模常常被视为企业的“生死线”。总体来看,以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为主的头部造车新势力企业已经越过“生死线”。它们所要思考的问题不再是“活不活得下来”,而是“如何活得更好”。
不过,处于第二梯队的企业,诸如威马汽车、哪吒汽车、零跑汽车等,虽在2021年获得了数额不等的投资,准备谋求上市,但对它们而言,2021年依旧是在“上岸”压力下度过的一年。目前头部3家企业均已在美国上市,其中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同时在港交所上市。今年,3家企业的市值位居全球汽车市场前列,估值和排名多次在资本市场引起轰动。
2021年,专注服务体验的造车新势力同样在加紧建设自己的服务网络体系。根据规划,小鹏超充站将陆续覆盖全国337座城市,其中包括333个地级行政区单位以及4个直辖市,进一步加速拓展一二线城市以外的充电布局。蔚来也将继续加大和优化蔚来中心及蔚来空间的布局,让蔚来(NIO)品牌深入到更多二三线城市。值得一提的是,蔚来推崇的换电业务,今年终于赶上了政策风口。
随着造车新势力企业陆续站稳脚跟,其产品阵容也在不断扩容。在11月举行的广州车展上,小鹏汽车第四款全新车型智能旗舰SUV小鹏G9正式亮相。12月18日,蔚来在苏州举办第五届NIODay,ET5首次公开亮相。理想汽车则计划明年推出第二款车型。
值得注意的是,在头部造车新势力的带动下,2021年的汽车圈时不时还会掀起波澜,更多的新势力企业想要跨界进入汽车行业。所谓“领跑者根基渐稳,跨界者即将入局”。今年3月,小米宣布造车;4月,创维宣布造车;12月,创业牛人李一男宣布造车。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也带动了造车新势力企业加紧出海。此前,爱驰汽车在量产之初,就定下了出海战略,成为最早打入欧洲市场的新势力。在经过“周密准备、保持耐心、长远规划”后,蔚来汽车在今年5月发布了挪威战略,开启了全球化战略的第一步。目前,小鹏汽车正加紧在挪威市场的布局,旗下最能打的P7,已在今年8月登陆挪威。
这一年,造车新势力终于安心站在聚光灯下,等待它们的将会是更大的舞台,以及未知的风浪。
自主品牌
市场份额节节攀升
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11月,中国品牌销量达到102.2万辆,同比增长7.2%;市场份额提高5.2个百分点,达到了46.6%。在同比连续8个月保持增长的情况下,今年1~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840.6万辆,同比增长25.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1%,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6.4个百分点。
正如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所言,新能源汽车和出口是当前中国品牌的重要增长点。可以看到,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了好成绩。11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8万辆,同比大涨290.4%;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4万辆,同比增长18.3%;长城汽车和广汽埃安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达到1.53万辆和1.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7%和54.0%。
此外,新能源乘用车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乘用车出口在11月达到17万辆,同比增长71.2%,当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贡献度甚至达到32.9%。随着上汽、长城、奇瑞等传统车企海外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中国品牌乘用车在海外的销量也在不断攀升,甚至成为某些国家或地区的销量冠军。中国品牌乘用车已经在全球更广阔的汽车市场不断取得新突破。
在经历低谷之后,自主品牌的向上冲击得益于准确的市场策略。比如,开辟细分市场,欧拉和坦克分别瞄准特定女性用户和硬派越野爱好者,在特定的市场树立口碑,提升车企的整体影响力;再如,红旗借力国潮,今年1~11月累计销量26万辆。不管是和故宫联动还是借势营销给奥运冠军送车,红旗品牌都把情怀牌打得很好。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能源汽车浪潮来袭之时,几大传统汽车集团各自发力高端纯电品牌,跟上时代的浪潮。吉利先推出纯电品牌几何之后又推出极氪,上汽则先后推出了R汽车、智己汽车、Cyber3个高端电动车品牌。6月30日,东风公司第5200万辆汽车、东风自主品牌第2000万辆汽车、岚图FREE首辆量产车下线。11月15日,阿维塔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进行了品牌全球首发,以情感智能轿跑SUV阿维塔11为开端,长安开启了全新高端电动汽车时代。
面对“缺芯”和疫情的压力,今年自主品牌展现出顽强的斗志,在品牌向上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品牌摆脱传统合资品牌的“压制”,与特斯拉展开正面竞争。不过,随着传统合资品牌加大新能源产品的推广力度,自主品牌如何保持先发优势,值得行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