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电动汽车“新标”显效难立竿见影 需过渡

作者: 来源:中国电子报 发布时间:2012-03-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拉动效果尚待时间检验
 
  仅凭政府和行业的力量,想顺利推进标准,还需要一段时间过渡。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充电接口标准的实施,不仅将有效地规范电动汽车行业,为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和标准支撑,同时也会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没有统一标准时,企业需要根据不同客户需求进行专业化研发设计。统一标准后,企业成本将大大降低。但是标准的实施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推进电动汽车普及,还很难立即给出结论。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魏学哲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标准的实施会积极推进产业链各环节之间技术界面逐步走向清晰,也会对推进电动汽车普及起到积极作用。但标准的实施,最需要的是有实力的整车厂商在产品设计生产中的配合和明星车型的拉动。而当前国内汽车市场品牌众多,统一标准体系的难度可想而知。国内企业没有自主技术和市场的主导地位,仅凭政府和行业的力量,想顺利推进标准,还需要一段时间过渡。所以,标准实施之后,短时间内估计还看不到显著效果。为此,产业链各环节应该尽快展开面向产品的研发,为标准落实提供产品支持,同时在实践中积累数据,为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撑。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告诉记者,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与充电电桩生产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各自制定了不同的充电标准。因为标准不同,两者接口不匹配的现象时常出现,电动汽车生产厂商无所适从,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更是抱怨连连。这已经成为阻碍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政策法规基本上是空白,此次标准实施之后,产业发展无序现象能得到很大改观。但是,充电接口只是电动汽车行业标准中的一个方面,目前电动汽车产业存在着技术发展不成熟、行业标准不统一、充电设施不完善、售后服务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李宇恒表示,指望通过统一接口标准就让电动汽车迅速普及,显然是不现实的。
 
  相关标准应继续跟进
 
  电池相关系列标准如能尽快出台,势必将极大推动我国电动车行业的发展。
 
  电动汽车涉及汽车、电池和充换电,整个标准体系的建立,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调,更涉及利益如何分配。就下一步而言,电池方面的标准是最重要的。
 
  深圳新宙邦副总工程师毛玉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汽车巨头们急功近利,各自为政制定了不同的充电标准,但长期看来,国家标准逐步实施之后,还是能够有效地推进电动车普及。下一步,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出台电池方面的标准。
 
  标准化对电池制造企业来说尤其重要,电池的产品型号很多,而每家整车厂商使用的型号都不一样,给电池企业的研发、设计、制造、控制都带来了诸多不便。毛玉华介绍,电池标准之所以更为迫切,首先,电池的成本占电动车整车成本的40%左右,虽然近期原材料价格有所下降,但还是难以撼动因技术和工艺不够成熟而导致的高成本。其次,电池本身充电次数虽然已经能够达到3000~5000次,理论使用时间可达到10年,但一旦放入整车系统中,各部件相互影响制约,即便按照1%的微小影响计算,几十个99%的系数相乘之后,使用寿命也将减少很多。最后,我国南北方温差较大,极高和极低温度的恶劣环境,都会严重影响电池的安全。截至目前,我国尚未研发出在各地区均能100%确保安全性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所以说,电池相关系列标准如能尽快出台,势必将极大推动我国电动车行业的发展。
 
  魏学哲表示,首先,在行业规划上,锂离子动力电池行业最需要的是汽车行业的支持,需要汽车整车企业在明确自身产品定位的前提下,对电池企业提出面向汽车产品正向开发的详细技术要求,并帮助电池企业走通DV及PV严格的验证过程。其次,锂离子电池行业要避免走上铅酸电池行业和镍氢电池行业过分依赖资源而不思进取的老路。汽车动力电池的技术门槛很高,目前市场上的产品水平尚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因此整个行业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技术水平,达到车用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再逐步降低价格,避免过早进入低价竞争导致自我绞杀式的发展道路。在行业发展的初期,企业没有健康的利润,是无法成长起来的。最后,在政策法规上,要及早确立严格的环境标准和安全标准,避免走上类似铅酸电池行业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不能因为锂离子电池是所谓的“绿色电池”就忽视了环境问题。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动汽车 显效 立竿见影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