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产能扩张“井喷”
鉴于欧洲的经验,宁德时代和赣锋锂业的举动的确不乏先见之明。他们明白:谁掌握了锂资源供应链,谁就控制了动力电池的未来。
作为动力电池的核心元素,不管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甚至是代表着未来的固态电池,都离不开锂。
每辆电动车约需要9kg锂。“锂电池之父”古迪纳夫201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曾警告说:“锂资源的重要性不亚于石油等战略性资源,一旦锂资源开采出现瓶颈,可能会跟石油一样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想象一下过去几十年中燃油车为主力时“石油”的地位,大约就可以理解新的能源背景下“锂”资源的重要性。
与找矿同时,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锂电池生产企业还一再对产能进行了扩充。
2020年12月以来,宁德时代已公布了6个电池扩产项目,布局了8座电池生产基地,分别位于福建宁德、江苏溧阳、青海西宁、四川宜宾、广东肇庆、德国埃尔福特、上海和江西宜春。
2021年8月,宁德时代公布了582亿元的定增方案,继续寻求规模扩张。此次募资是A股民营企业史上最大一笔定增融资,募集资金相当于宁德时代近10年的盈利规模。
该笔天量定增迅速引发市场热议,甚至引来了监管问询,随后宁德时代公布了“瘦身”后的定增方案,把募资规模从582亿元下调至450亿元。宁德时代的新方案取消了湖西锂离子电池扩建项目(二期)、补充流动资金两部分资金用途。上述两部分的拟使用募资额原本分别为31亿元、93亿元,合计为124亿元。同时,宁德蕉城时代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的投资金额亦由54亿元缩减至46亿元。而福鼎时代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广东瑞庆时代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一期、江苏时代动力及储能锂离子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四期)、宁德时代新能源先进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等4个项目的资金投入,则保持不变。
不惟宁德时代,别的锂电池生产企业一个都没有停下来。
2021年11月17日,中航锂电CALB战略发布会上宣布了新的产能扩展计划:决定上调2025年动力电池目标产能至500GWh,2030年预计产能达1TWh。中航锂电的新计划使得它成为了国内首个宣布TWh级产能规划的电池企业。该目标距离中航锂电2021年6月提出的“2025年实现300 GWh产能”的规划不足半年,目标却提高了近七成,时间之快、扩产规模之大,引发了行业热议。
发布会上,中航锂电董事长刘静瑜还宣布,2021年以来公司加速拓展产业布局,现已设立常州、洛阳、厦门、成都、武汉、合肥和黑龙江7大产业基地,同时着力构建产业集群,规划形成珠三角、长三角、西南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5大产业基地集群;同时公司还规划建设欧洲、北美等海外产业基地,形成深圳、上海、常州、成都四大研发中心,规划欧洲、北美研发中心,未来还要开展新的研发布局,持续构建覆盖全球的研发网络。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宣布的未来5年新增产能累计超2TWh,约为2021年装车量的20倍。与前一轮扩产的明显区别是,产能规模从10GWh级迈向100GWh、1000GWh(TWh)级。业内预计,未来5年锂电池产业很可能出现“井喷”。
看得见的供需缺口
电池生产企业急着扩能,自然有提前布局、抢占风口的考虑,但眼前的供需缺口,的确为它们加足马力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根据媒体报道,电池模组厂已获通知,2022年年初圆柱形锂电池电芯很可能再次涨价,涨幅约为5%-15%,电池涨价潮可能延续至2023年。另据彭博统计显示,目前NMC(811)电池价格近110美元每kWh,预计2021年四季度价格较一季度价格每kWh会高出10美元,而以高性价比著称的磷酸铁锂电池,2021年9月以来国内价格已上涨10%-20%。
锂电池的涨价,一方面固然要归因于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截至2021年11月中旬,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约为19.5元每吨,相比2021年年初时上涨超230%;生产磷酸铁锂电池必须的黄磷和磷酸2021年年内涨幅高达280%;镍、钴、锰等稀缺贵金属价格同样水涨船高,呈现供不应求局面。但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储能等下游需求的拉升作用同样明显。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联会)最新销量数据统计,2021年10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2.1万辆,同比增长141.1%,环比下降3.9%;1-10月新能源车零售213.9万辆,同比增长191.9%。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快速发展带来了超预期的锂电池需求。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结合自己公司的情况估计,他们公司的电池订单已排到2022年,当前电池供应缺口达30%-50%,供应紧张情况可能持续到2025年。
宁德时代目前的第一大客户是特斯拉。2020年2月,宁德时代正式成为特斯拉的动力电池供应商,自2020年7月起向特斯拉上海工厂提供锂离子动力电池。2021年6月,特斯拉再次与宁德时代签订协议,把合作期延长至2025年底。
有媒体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报道称,为了2022年的销量计划,特斯拉已向宁德时代预订45GWh磷酸铁锂电池,主要用于Model 3和Model Y车型。
财报显示,宁德时代2021年上半年的产能为65.45GWh,正在建设的产能为92.5GWh。那意味着,如果宁德时代没有新的生产线投产,特斯拉一家的订单就会占据宁德时代2021年全年产能的1/3以上。
除此之外,宁德时代还是国内造车新势力之一蔚来的供应商。蔚来方面称,宁德时代的电池供应已经成为它们交付新车的限制条件之一。
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的产能利用率2021年上半年已经达到92.2%,因此扩产可以被理解为应对当下需求的超预期扩张。但是,宁德时代最新募投的4个电池生产项目建设周期为2-4年,因此只能理解为它是想要提前抢占风口。
根据宁德时代披露的信息,深圳高工产研(GGII)锂电研究所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及储能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1516GWh。届时,宁德时代预计可占据30%的市场份额,对应的电池销量为455GWH。考虑到产品型号切换等波动因素,需要2025年之前实现520GWh产能布局。
2021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锂离子电池产能为106.41GWh,已经建成投产的锂电池生产线稳定运行后,设计年产能达220GWh到 240GWh,那意味着到2025年,宁德时代至少还有280GWh的产能缺口。因此,宁德时代推450亿元定增欲建设135Gwh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宁德时代的计算,本次定增如果顺利完成,宁德时代2025年之前还会再布局145Gwh产能才能满足缺口。宁德时代的电池生产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为2-4年,那意味着,类似的天量定增,宁德时代两年内可能还会再来一遍。
但是,4年之后宁德时代真的能顺利占领全球30%的市场份额吗?
动力电池市场的争夺,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2021年7月,韩国政府宣布计划2030年前投入350亿美元用于发展本国的电动汽车电池行业,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公司和日本公司展开竞争。为配合该战略,韩国电池三巨头——LG新能源、SK创新、三星SDI宣布,计划到2030年总投资40万亿韩元(约2247亿元人民币)。
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的全球清洁能源通讯和咨询公司Mercom资本集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美国电池储能行业厂商获得了114亿美元融资,同比增长363%,仅特斯拉前高管创办的电池公司Northvolt 2021年6月完成的一轮融资,规模就高达27.5亿美元。
是不是太冒进了?
除了要面临国际同行的竞争,宁德时代们还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是:它们的扩能是不是太过冒进了?
2021年8月宁德时代宣布582亿元的定增方案后,就曾引来外界质疑,认为宁德时代可能太过冒进。外界后来看到的是,宁德时代及时对定增方案进行了调整,定增规模压缩了近23%。
另据媒体报道,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已经开始感受到了压力,2021年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为27.51%,创下2015年以来的新低。宁德时代急着全球“找锂”,很大程度上与降低原材料成本的努力有关。
除了利润压力,宁德时代的债务压力同样不可小觑。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宁德时代手里的货币资金约为807.35亿元,前三季度经营现金流凈流入约286.86亿元。宁德时代的资金储备和造血能力,都看起来很美。但是,宁德时代账面上有大量的应付款项。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宁德时代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分别为326.32亿元和455.94亿元左右;同期,宁德时代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分别为143.4亿元和58.64亿元左右。应付和应收款项的差额超过580亿元。
换言之,宁德时代的资金储备一定程度上被它强势的产业链议价能力和地位所美化了。
宁德时代过去5年的资产负债率一直为50%左右,2021年上半年达到63.67%,三季度末进一步攀升至67.82%。宁德时代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时表示,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负债率为57.6%,宁德时代已经超出10个百分点。
宁德时代如果进一步进行债权融资抑或依赖议价能力占用上下游资金,资产负债率无疑会再次推高。
不惟宁德时代,中国整个锂电池行业都面临着过于追求规模而对技术重视不足的问题。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前10个月共有53家电池企业有实际装车业务,同比减少11家,而且行业前10的电池企业装车量占总装车量的比重达91.8%,只有不足10% 的市场份额留给剩余43家企业竞争。
业内人士提醒,目前中国动力电池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存在,结构优化还需时间。实现结构优化之前,企业持续扩产很可能带来新的产能过剩,不利于行业提高整体竞争力。
行政主管部门亦及时注意到了问题。
2021年11月18日,工信部发布了两份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稿,提出锂电池企业应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项目,加强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申报新建产能时,上年实际产能利用率应超过50%。
工信部还为锂电池制造列出多项技术标准,例如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不低于180Wh/kg,电池组不低于120Wh/kg。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充放电1000次,且寿命期限内电池容量不低于80%等。
工信部称,该规范并非强制,符合条件的锂电池企业、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企业,可申报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名单。进入后,需提交月度生产经营情况表和年度自查报告。
虽然该规范并未对锂电池企业进行“一刀切”式规定,但随着锂电池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尾部玩家逐渐被淘汰已经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