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2012混合动力及电动汽车技术普及率将提升

作者: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发布时间:2012-03-1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虽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波三折,但是,从节能环保的大趋势来看,电动汽车以及油电混合汽车的前景是光明的,2012年上半年,虽然,全球经济依然低迷,但是厂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投入依然不减,并对其发展持积极态度,这里,记者采访了2012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参展商凌力尔特(Linear)产品市场经理Brian Black,他分析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问题以及前景。
 
  记者:您预测2012年汽车电子应用的热点技术是哪些? Linear会采取什么策略?
 
  Brian Black:能源效率更高的车辆将持续成为业界所关注的一个主要领域。随着电池组价格的下降,我们预计:在传统内燃机汽车效率提高的同时,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技术的普及率也将上升。我们将继续开发可同时满足这两种发展趋势的新产品。
 
  记者:目前的经济寒冬是否会导致汽车电子市场的巨大波动或者衰退? Linear会采取什么策略来应对?
 
  Brian Black:我们预计,不管经济环境如何,汽车公司都将在客户需求的推动之下竭力使其产品别具一格,以争夺和保持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就越来越依赖先进电子产品的采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继续开发高可靠性、准确、高性能的模拟、混合信号及电源产品。我们可提供严酷汽车环境所面临之宽温度范围内的全面性能规格。
 
  记者:您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前景如何看待?Linear的策略如何?
 
  Brian Black:我们认为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同时也伴随着挑战。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从内燃机过渡到诸如电动汽车等替代能源技术代表着一次重大转变。它需要开发高容量、高功率密度、安全与坚固的能量存储和输送系统。如今,就大量减少上路行驶的燃油汽车的能力而言,电动汽车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似乎是最有前途的。在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开发方面,虽然所取得的进步是令人赞叹的,但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与第一代混合动力汽车 (HEV) 中所使用的镍氢 (NiMH) 电池相比,新的电池化学组成通常需要较高精度的测量和监视,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汽车的行驶里程并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LTC6803 是一个上佳的产品范例,该器件可提供高测量精度 (在整个温度范围内)、电池管理系统 (BMS) 所需之主要模拟功能部件的智能集成、以及严酷环境中的稳健运作。LTC6803 采用了一种可堆叠式架构,允许通过菊链式连接将多颗芯片连接成一长串,并由每颗 IC 精确地测量 12 个单独的电池。对测量结果进行过滤筛选并回传至一个主机控制器,以实施进一步的分析并通过一根坚固的 SPI 连线动作。此外,LTC6803 还提供了欠压和过压监视及温度测量功能。该器件采用内置的放电 FET 支持平衡算法。它还拥有丰富的片内诊断与故障检测功能。LTC6803 支持 12μA 待机电流和一种 0μA 硬件停机模式,旨在降低停用期间电池电量失衡的可能性。目前,LTC680x 系列的成员已经在中国、欧洲、美国和日本上路行驶之量产型汽车上得到了实际使用的验证。
 
  记者:Linear主要提供哪些汽车电子解决方案? 独特的优势是什么?
 
  Brian Black:我们提供了许多适用于汽车市场的产品,其应用包括安全、环保 / 效率、舒适性与便利性。电池组管理系统产品包括 LTC6803,这是一款已经现场验证的第二代集成型电池组监视器 IC,可在混合动力汽车及全电动汽车中实现精准的电池测量。
 
  除了朝着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的方向发展之外,业界还在借助其他方式来改善能源效率,例如:使用自动起-停系统以及为泵类和其他先前的机械式系统采用电动机。LT1999 高电压 AC 电流检测放大器在此类系统中正逐步受到广泛的关注。我们提供了众多面向多媒体娱乐及互连系统的电源管理和 LED 驱动器产品。
 
  另外,凌力尔特还提供了在汽车防撞及其他安全性和便利性应用中使用的高精度、高速数据转换器和放大器。
 
  记者:在2012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上Linear展示哪些新的汽车电子方案?
 
  Brian Black:我们将展出几款新的高性能模拟、混合信号及电源产品。这些产品包括 LTC6803 电池组监视器以及 LTC2379 和 LTC2369 SAR ADC 系列。
 
分享到:

关键字:2012 混合动力 电动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