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配额制:想说爱你不容易 电网差价谁“买单”?

作者: 来源:电气中国 发布时间:2012-05-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并网问题一直制约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如今随着我国可再生配额制相关规定的出台,这一问题或将得到有效解决。
 
    在日前举行的在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一期总结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透露,为促进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难的问题,下一步将推出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据悉,目前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制定的《可再生能源配额管理办法》基本框架已经确定,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台实施。
 
    “硬”办法解决并网难
 
    所谓的配额制是一种考核方式,就是要求电网企业收购的全部发电量中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的电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传统发电企业的发电量也必须有一定比例来自可再生能源。
 
    根据2009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规定,我国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即电网企业应当与按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建设、依法取得行政许可或者报送备案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签订并网协议,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符合并网技术标准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在收购价格方面,国内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风电目前实施的是固定电价全额收购制,即对不同的资源区设定相应的固定标杆电价,要求电网企业按照标杆价格全额收购。
 
    按照上述规定,依法取得许可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应该由电网按照标杆价格全额收购,但事实却相去甚远。据初步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部分省市风电“弃风”达20%,“三北”一些风资源丰富的地区甚至达到30%.除了电网送出和运行制约外,分布式能源发电在并网运行和技术管理上也遇到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我国电力市场机制、运行机制、价格机制造成的。”梁志鹏表示。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列举一组数据显示,我国现在无论是风力发电还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都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去年的风力发电800亿千瓦时,太阳能光伏发电9亿多千瓦时。而现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最大障碍就是市场无法消化如此大的产能。
 
    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可再生能源并网难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经济方面,如果不考虑经济性,电力系统可以接纳很大比例的风电。相比于传统的水电、火电,风电成本要高出很多,就算有政府补贴,电网企业也没有太大的利润,而电网企业在风电上网和远距离输送方面却要投入巨量的资金,因此收购风电的积极性并不高。
 
    以往针对可再生能源并网问题,国家之前采用的都是补贴这种“软办法”,但效果总体来说并不理想。此次决定推出配额制,是以一种“硬办法”来解决,无法完成指标的企业和地方政府,不排除仿照节能减排的规定进行约束的可能。
 
    配额制由三大主体挑大梁
 
    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我国约有100亿千瓦时风电电量由于被限发而损失。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能源专家沈一扬解释称,比如在内蒙古或者是新疆拥有很多风电和太阳能的电厂,这些电厂全年发电时间可能只有2000多小时,并且有一定的季节性,在这种情况下,再生能源发电越多,要求上期稳定且根据整个电网的指令来发电的电网越需要其他的一些火电、抽水蓄能电站进行调峰,所做的额外的工作就会造成对电网的负担。
 
    实施这一强制性的能源配额制,意味着要求发电企业减少弃风,电网公司全额买单。
 
    据悉,根据即将出台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的基本思路,配额制度的三大主体是发电企业、电网公司和地方政府。
 
    对于发电企业,就是强制要求它承担发电的义务,电网企业则必须强制履行购买义务,而地方政府承担的是落实使用的义务。
 
   “如果这三大主体都能顺利地完成他们的义务,那么新能源在中国的市场就落实了,到底谁来用电的问题也就彻底解决了。”孟宪淦说。
 
    与此同时,根据国家发改委相关官员透露,此次《管理办法》将允许地方政府将配额进行交易流转,从而获取交易收入。已经有总量控制了,这一做法是否必要?配额的买卖是否会给电力市场造成混乱?
 
    对此,孟宪淦认为:“这其实是体现了一个公平的原则。比如在西部,由于资源丰富,发电企业分布比较多,发电量自然也大,但由于人口、工业少,它的消费就很少;但在东部,电力需求量非常大,而大型的电站和发电企业却很少。所以如果配额制是根据消费的电量来配给,那么就会出现东部用电多的地区获得的配额虽然多,但却没有足够的发电能力;而西部用电少,它获得的配额肯定也少,但它巨大的发电能力就被浪费了。所以允许交易流转就是如果东部生产不了足够配额的电,就可以去西部买,这样才能促进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配额制:爱你不容易
 
    配额制的出台,无疑将使得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从以前的义务变成任务,电网企业不得不主动增加投资,加快智能电网及特高压电网的建设速度,主动解决并网难题。而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的目的就是将发出的电能上网销售,因此在解决并网问题方面不需催促。在两方合力之下,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问题必将得到有效缓解。
 
    但面对目前中国新能源尤发电成本远远高于火力发电的现状,有一个问题不可忽视,如果发电成本没有降下来就让企业强制进入电力市场,对企业有好处吗?电网企业能不能接纳成本高出火力发电数倍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这其中的差价由谁来“买单”?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整个配额制将围绕总量目标实行。我们国家对于能源总量控制有明确的规划和计划。对于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发电目标和总量要求。比如‘十二五’规划中光伏发电总量是15GW,国家就以这15GW的量用可再生能源基金对发电企业进行支持,弥补他们在成本上的亏损。”孟宪淦指出,“目前在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没有降下来的情况下,需要全社会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差价‘买单’。”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电网企业对配额制的积极性并不高,他们更看重的是经济效益。对于整个电力市场,电网扮演的是“中间人”的角色,它既买电又卖电。它从发电厂手里买回平价的上网电,经过输配电后,加上输配电的费用再卖给终端消费者,这是以往火力上网电的流通模式。
 
    但可再生能源上网电进行的流通模式恰恰与之相反。由于发电成本高,电网企业从发电厂手里买回高价电,经过输配电后再平价卖给终端用户。“如果是火力发电,它可以以每千瓦时0.38元的价格从发电厂买电,0.5元卖出去,但对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如果没有人为它补差价的话,它就很有可能得1.1元买进,还必须0.5元卖出,它不仅收不到‘过路费’,还要亏损,它怎么可能积极?所以要推行配额制,国家的大力扶持肯定是离不开的,但扶持到什么程度仍是一个会引起极大争议的话题。因为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电网是一个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为社会提供电力服务是义务。但作为企业,它不是慈善机构,它必须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盈利也是理所应当的。所以目前国家相关部门也在《管理办法》出台之前与电网企业沟通,看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其间的差价买单。”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能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建言,价格略高的可再生能源必然会对电力公司造成负担。因而政府首要的措施,一是强制,二则是要对电网公司进行一定的补贴。
 
    不过对于这一制度的实施,由于牵扯多重关系,业内人士虽乐见其成却也保持谨慎的乐观。早在2010年10月10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就已明确提出,“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如何落实,始终未有实施细则出台,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难题也在此过程中越发严重。
 
   “配额制的出台必须慎重,必须经过仔细的调研,配额必须科学合理,才不会产生某些地方“窝电”而某些地方却有设施闲置的矛盾。同时,要建立明确的配额制奖惩机制,对未完成配额的企业如何处罚、完成配额的企业怎样奖励必须清楚明确,这将是配额制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同时,要建立一套配额完成情况考核体系,使配额制更具可操作性。”业内人士指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柏强认为,配额制可能会受到传统的能源公司的反对,因为配额是强制性的,可能会增加他们的成本,增加技术难度。
 
   “当然,政府有关部门还应该制定配套政策,使电网企业从经济上产生动力,主动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孟宪淦表示。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出台的还将有基于配额交易的绿色电力证书制度。具体而言,发电企业每生产一定量的新能源电力,就可以得到一个绿色电力证书。以实施绿色电力证书的瑞典为例,瑞典所有电力交易商以及部分电力用户必须购买占其出售或消耗电力一定比例的绿色电力证书,否则将面临未完成配额量150%的处罚。实施绿色电力证书制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增加了收入来源,发电企业不仅可以出售电力,还可出售绿色电力证书,从而使可再生能源发电得到激励。这不但是我国新能源政策领域的重大突破,也将为当前增速放缓的新能源市场注入一支“强心剂”。
分享到:

关键字:配额制 电网差价 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