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进入新的产业周期后,电池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多种化学体系并行发展推进,电池设计与工艺创新层出不穷,电池安全技术目标与要求逐步提升并降低成本,电池企业在加大新材料技术研发应用和工艺革新。
供应链层面,锂电原材料供应紧缺、价格持续上涨,叠加能耗双控政策进一步发酵,部分材料缺货已经引发“蝴蝶效应”,掣肘动力电池企业产能释放。面向新周期,材料企业如何有序健康发展,并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考验参与者智慧和战略决策。
在2021高工锂电年会上,天赐材料董事长徐金富、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巴斯夫杉杉董事总经理杨捷、龙佰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许刚、容百科技正极材料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赵军、诺德股份常务副总裁陈郁弼、德福科技总裁罗佳等7位材料企业大咖分享了新周期下锂电材料的机遇及挑战,并阐述了企业的行动策略与战略规划。
天赐材料董事长徐金富表示,锂电材料是由下游应用牵引的新能源材料,全球电解液需求原先预计2021年底达到42万吨,但实际需求显然不止于此。徐金富预测,2022年全球电解液需求预计达到90万吨,全球固体锂盐需求量预计达到11.25万吨,全球VC需求量将达到1.62万吨。
徐金富指出,电解液属于精细化学品,若按精细化学品的生产逻辑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导入大化工的思路,采用基础化学品的逻辑来解决市场需求。但是,当装置做的很大,装置的操作弹性最低开工为60%,这意味着开工到不了60%的话,装置就开不起来。潜台词是,一旦供过于求,市场将出现血拼,企业都很难受。
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在“TWh时代锂盐供需分析及市场格局”演讲中指出,电动化成为全球发展共识,而中国正在重塑新能源产业格局,六氟磷酸锂遇到一个全新时代。
六氟磷酸锂原材料上涨,产业链的布局和成本管控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盈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氟多的应对策略是:1、提升投入产出比;2、通过产业链整合,提高原料保障能力,巩固成本优势;3、技术迭代,提质增效;4、快速扩张,保障交付。
巴斯夫杉杉董事总经理杨捷在“加速正极材料行业布局,助力上下游产业链全球化”的演讲中表示,巴斯夫和杉杉股份将共同推动巴斯夫杉杉在全球的持续增长,按计划将在2022年实现年产能9万吨。并致力于成为创新可持续的正极材料领导者。
巴斯夫杉杉加速全球战略布局,剑指正极材料高性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投入方向主要包括:加速电动汽车用电池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继续投入3C消费电子类产品研发;持续加强对xEV用电池材料的研发投入。
龙佰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许刚在题为“‘大化工’变革产业格局 ‘低成本’助推行业发展”的演讲中表示,材料领域更低的成本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大批化工企业的进入,将会颠覆整个锂电材料行业,改变现有锂电材料的竞争格局。整个产业链将形成上游电池化工材料企业、中游电池企业、下游整车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锂电材料将不再依附于下游企业。
产能部署上,龙佰集团已经在做第一阶段布局,涵盖20万吨磷酸铁锂一体化项目和10万吨石墨负极一体化项目。到十四五规划末,磷酸铁锂材料要建立50万吨全产业链一体化产能,负极要形成20万吨全产业链一体化产能布局。到2030年,将形成100万吨正极和50万吨负极产能规模。
容百科技正极材料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赵军在“高镍三元引领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主题演讲中表示,高镍三元在实现提升能量密度、提升电动车续航里程、降低碳排放、低温适应性、电池回收以及固态电池产业化等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高镍三元仍是未来三元动力电池的技术主流。
2021年底,容百科技高镍正极产能达12万吨以上,2025年规划产能超30万吨。公司正在基于“新一体化”战略围绕正极、前驱体、电池回收进行产业链拓展布局,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高镍三元材料产业链。
诺德股份常务副总裁陈郁弼在“中国锂电铜箔全球化竞争”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受全球锂电池市场中高速增长带动,全球锂电铜箔市场有望延续前期高增长态势,其中高端锂电铜箔将维持供应紧张态势,尤其是超薄高性能铜箔将存在较大供给缺口。
目前,诺德股份4-5μm超薄高抗拉锂电铜箔已开始大批量稳定供货;3.5μm超薄高抗拉锂电铜箔可接受送样,可根据客户的具体技术要求进行定制化。除了研发极薄铜箔之外,诺德股份还在积极研发新型复合铜铝膜集流体产品,该产品在提升电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德福科技总裁罗佳在“锂电集流体铜箔领域的进展与方向”演讲中做出判断,预计到2025年全球锂电铜箔实际需求将接近90万吨甚至超过100万吨。尽管目前铜箔企业都在积极扩产,但受制于关键设备供应量跟不上行业扩产需求,导致新增产能释放缓慢,导致全球锂电铜箔供应存在一定缺口。
罗佳认为,未来或不再单纯讨论铜箔厚度,高性能极薄铜箔将成为未来应用方向;铜箔越薄所需解决的问题就越多,同时铜箔微观控制理论缺失,亟待行业研究突破;随着锂电池应用场景的不断开拓,集流体解决方案也将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