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补贴拉扯企业“长大” 不负责“养老”

作者:温昕 来源:新能源汽车报 发布时间:2022-02-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截至2021年12月15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240457元/吨,较同年11月增长约18.7%,与同年8月120438 元/吨的报价相比增长近一倍。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必将在产品中有所体现,自2021年10月以来,陆续有多家电池企业发布调价声明。

叠加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短缺的全球性影响,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会不会在2022年普遍上调?《新能源汽车报》编辑部联系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邀请他为读者们解惑。

上游承压力 涨价不一定

“从2021年来看,不光是电池,整个汽车行业的原材料价格都有上涨,但是这些压力目前在汽车售价上的反映还不明显,未来是什么情况不好判断。”师建华如是说。

虽然原材料价格上涨有一些影响,但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上,新能源汽车企业对于电动汽车的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的情况,并没有展现出过于敏感的反应。反而是芯片的短缺问题 一直在困扰着整个汽车行业。

一些共识认为,汽车行业已经 熬过芯片短缺问题影响最严重的第三季度,第四季度正在缓解,但是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该问题有望在2022年上半年结束,供需应该可以达到平衡状态。

师建华认为,电池材料的价格都是次要的,未来电池材料来源能否得到保障是更需要关注的。例如钴原料,大部分都来自国外进口,如果国际形式稳定还好,反之国内电池生产的原材料供应恐怕会受到影响。当然,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也在积极研究关键材料的替代产品,如果能有多种材料能够起到替代作用,届时也不会出现产业安全问题忧虑。

补贴是养料 生存靠自己

日前,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发文明确,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将在2021年的基础上继续退坡30%。有专家指出,叠加电池材料涨价、零部件短缺,这可能会影响市场销量。

对此,师建华认为,企业对于补贴退坡已经不是特别看重,目前的对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乐观预测是有望超过500万辆。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收集到的信息表明, 企业已经不会将补贴退坡视作主要影响了。“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实施了这么多年,企业如果还依赖补贴才能生存,那么基本上没有发展前途。”师建华如是说。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应该是朝着更接近市场需求的价格变化,在这样的趋势下,补贴也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

“我觉得可能补贴退坡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双积分政策的存在会促进企业去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而且新能源积分可以在企业间进行交易,即使其他方面的利润低一些,企业通过积分交易也能够保证收益。”师建华表示。

另外,在2021年补贴即将退坡 时,部分车企就已经发布了上调汽 车售价的通知,在这个背景下,消费者的购车欲望或将成为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的影响因素。

师建华认为,如果没有补贴,企业也不应该在上涨产品在消费终端的价格,除非它的产品发生了变化,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高的使用价值。企业一定会按照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去销售,而且现在的消费者还是根据需求和偏好来选择产品,应该不会影响到消费者。

过去,在新能源汽车不被市场和社会认可的时候,国家推出的强势补贴政策为企业打好基础,培育企业。今天,企业不能够依靠这份补贴来维持生计,补贴退坡甚至完全退出反而有利于市场筛选出更优秀的企业。

产品“打输出” 服务“打辅助

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呈现出“三方混战”的局面,传统车企、新势力车企以及跨行造车的ICT企业将在一条赛道上进行竞争,如何在这样局面下更好的发展自己,是车企们更加关心的问题。

“我觉得还是要在精心打造产品上要下功夫。”这是师建华给出的答案。

师建华表示,新能源汽车本身产品还未发展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没有形成固定的技术路线和产品路线。不像传统燃油车,经过百年发展已经固定了技术路线,所以如何在这条路线上继续精细化发展、做好优化,是燃油车企业的主要任务。

而新能源汽车在性能、安全性、充电便捷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企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同时企业也更有机会把产品的发展路线固化稳定,带来行业和市场都认可的最优路线,下一步才是大规模生产并满足市场需求。

只有当企业能够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做到安全性、充电方便性、电池稳定性等消费者关注点的提升,才能保证自身今后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继续良好发展。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