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如何提高以“风光潮”为主的新能源可观、可测、可控水平,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速推动能源低碳转型?数字化是答案之一。
一直以来,浙江舟山供电公司把加速数字化进程,作为加快能源转型、提升新能源消纳利用、实现电网安全高效运行的战略性抓手,助力舟山提前实现“双碳”目标。
“电能碳指数”
碳排放实时可见
2021年4月,舟山供电公司主动对接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和舟山市政府发改部门,依托省级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面向政府机构、面向能源行业、面向社会公众”的舟山市能源大数据中心,在浙江率先完成首个基于省级能源大数据中心的地市级平台开发上线。进入舟山市能源大数据中心,一块科技感十足的巨大屏幕格外引人注目,大屏幕上的“能源看双碳”板块上显示着各级“电能碳指数”。大到舟山市两县两区,小到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专属“电能碳指数”,将“电能碳指数”与当天的实时用电量相乘,便能得出当天的碳排放量。
“2021年3月,为顺应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数字化支撑,舟山供电公司主动担当,着手研发‘电能碳指数’模型。”舟山供电公司财务部主任王志军说。4个月后,全国第一个“电能碳指数”上线。
相比以往利用企业产值规模和区域经济总量测算碳排放情况的方法,“电能碳指数”优势明显。“区域经济总量统计的周期很长,可能要隔一个季度才能拿到数据。”王志军介绍说,“电能碳指数”实时性强,可以实现碳排放量数据一天一更新。
今年1月以来,在舟山市定海区政府的支持下,舟山供电公司基于“电能碳指数”,通过实时电量及税收数据多维度精准评估企业碳排放情况,测算出舟山市176家企业碳排放异常偏高,并提出清洁能源接入、智慧电务改造等优化建议,助力企业节能降耗。
“电能碳指数”不仅能助力企业及时改善用能情况,更能为区域产业规划布局、控制与统筹碳排放量、制订“双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是名副其实的政府管碳好帮手、企业提效好能手、全社会减碳好助手。
搭建支撑平台
推动能源高效利用
作为浙江省率先完成的首个基于省级能源大数据中心的地市级平台,舟山市能源大数据中心是舟山市推进能源领域数字化改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载体,该中心规划了“能源看自贸”“能源看双碳”“能源看民生”和“能源看绿色”四个板块。
“‘能源看自贸’板块直观地展示了舟山市能源生产和消费全过程,对全市能源安全起到关键作用。”舟山供电公司互联网办公室副主任吴昊说,该板块助力政府相关部门动态掌握舟山市能源生产供应情况,为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重要依据。
如果说“能源看自贸”“能源看双碳”是对舟山市能源总体情况的把控,发挥统筹全局的作用,那么正处于设计阶段的“能源看民生”“能源看绿色”两个板块,则聚焦更具体、更细化的关键领域,将以点带面,推动形成舟山特色新能源格局。
利用大数据,“能源看民生”将对电动汽车运行进行深度分析,多维度展现舟山市绿色出行情况,赋能低碳生活。“能源看绿色”让全市新能源项目分布和发电情况更加可视化,在引导新能源科学开发、合理布局的同时,也利于电力科学调度。
数字化转型
助力绿色发展
不论是“电能碳指数”的迭代,还是能源大数据中心的升级,都离不开数字化赋能。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被视为支撑电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石,帮助电网基础设施从传统的电力输、配、送枢纽,转变为各类能源转换利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平台。
目前舟山供电公司积极做好公共服务云、人工智能技术等落地见效,并强化自身建设,推进边缘物联设备应用,加强海岛地区通信光纤和基础网络的补强工作,全面提升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
舟山供电公司借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更广泛的“大云物移智链”等新技术应用:试点开展北斗在海岛智能配网上的应用,推进鱼山数字孪生智慧线路建设,基于APR机器人开展信息运检业务自动化研究工作……该公司坚持科技创新,电网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水平得到了持续提升。“我们很注重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应用的标准化和规范性,确保各类数字化应用场景的精准度。”吴昊说,高质量的数字服务赋能高质量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放眼未来,数字化转型将助力形成一个整体、高效、科学的能源智慧平台,营造多方互利共赢的新生态,为舟山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增添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