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电池 返回

动力电池企业加速“减碳”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锂电 发布时间:2022-02-1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双碳目标下,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纷纷降碳。

新能源市场快速崛起,汽车电动化成为发展趋势之一,这无疑带动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量快速攀升。

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仅电动车领域对锂电池的市场需求就将达6TWh,叠加储能市场以及细分领域的电动化,未来10年全球对锂电池的需求将超过10 TWh。

庞大的市场体量需求,强势倒逼动力电池产业加快产能扩充。而锂电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毫无疑问地成为零碳经济浪潮中被革新的对象。

“高排放量+严政策”倒逼企业降碳

数据显示,生产一辆燃油乘用车产生的碳排放是9.2吨二氧化碳当量,而生产一辆三元动力电池乘用车产生的碳排放为14.6吨,磷酸铁锂电池乘用车则达14.7吨。

欧洲运输与环境联合会(简称:T&E)数据显示,仅电池生产部分的碳排放范围就在61-106 kg CO₂/kWh,最高可占据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60%以上。

相关报告预计,到2025年电动汽车整个产业链中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将占到汽车全生命周期总排放量的45%;到2040年这一比例将高达85%左右。

不断攀升的数据比例意味着,锂电池产业尤其是动力电池企业承担着减碳的重任,加强碳管理实现减碳甚至零碳成为不可回避的议题。

目光再拉大些看,放眼全球,碳排放规定也越来越严格。2020年12月,欧盟委员会提出新的电池法规。该提案对欧洲电池产业链实施了更为全面的监管,包括引入碳排放量、原材料供求、可再利用原材料使用比率等具体环保规定。

同时欧盟还要求自2024年7月1日起,只有已建立碳足迹声明的可充电工业和动力电池才能投放市场。

面对此情景,在未来,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要想更好“出海”,分得国外市场份额,则必须构建碳足迹体系。同时,从电池研发,到材料使用,再到电池回收,建立电池全生命周期降碳零碳体系,将成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占据竞争优势的不二法则。

动力电池企业“降碳之法”

数据测算,现阶段每千瓦时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所需能耗分别为82.91KW/h和85.78KW/h,碳排放量分别为5.06万吨/GWh和5.23万吨/GWh,主要集中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池生产环节,三者合计占比接近90%。

面对动力电池生产环节高比重的碳排放占比,具备前瞻视野的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在其产业链中开始了降碳行动。

例如,宁德时代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采购时把材料的碳排放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并将持续加强对其供应商在材料减碳方面的要求。 同时,还加大节能项目的实施、增加光伏发电量,并对供应链环节的碳足迹进行培训。

远景科技集团在鄂尔多斯推出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并建设20GWh的储能及动力电池产能以及产业链生态项目。该产业园将构建“风+光+储+智能微电网”体系和蒸汽供应电气化,可实现80%以上的绿电直供。

蜂巢能源曾对外宣布打造AI智能生态联盟,通过人工智能、先进分析和边缘/云计算等技术,提升效率、提升品质、进行碳追溯。

除此之外,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合肥国轩、欣旺达、安驰科技、瑞浦能源、孚能科技等企业也纷纷开启碳减排策略,积极探索动力电池生产碳中和路径。

“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应用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关键支撑,但电池行业也要以身作则,把自身降碳作为重要目标。”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公开表示说。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