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网建设与运行 返回

电网应“变”:极端天气频发,电网如何迎战

作者:黄璐 通讯员 孔德淇 吴丹琦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2-02-1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于当地时间2021年11月13日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来自近200个国家的代表经历了多轮谈判,最终达成《格拉斯哥气候公约》。该公约旨在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实现世界免遭灾难性气候变化。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的一项新研究指出,气候变化正在提升严重风暴、洪水、干旱和极端高温事件等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而极端天气变化跟能源行业甚为密切,尤其对电力安全运行造成日益严峻的威胁和挑战。

对电力行业来说,最惨痛的教训莫过于2008年的雪灾。2008年年初,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多省区均不同程度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多处电力线路发生冰闪跳闸、倒塔断线的事故,电网设备受损严重,至少13个省区的电力系统运行受到影响。电网承担着电力的输送功能,直接连接电厂与用户,其安全是电力安全保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面对极端自然灾害的袭击,如何保证电网安全、尽量降低灾害可能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是电网企业一直在努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022年1月31日,农历除夕,一夜大雪过后梅花山等地势高处的电网线路出现不同程度覆冰,南方电网六盘水供电局派出党员突击队前往海拔2600多米的梅花山,对高压输电线路开展覆冰观测等特巡特维。(李泵 摄)

2022年1月至2月期间,连续多轮冷空气给贵州大部、云南东北部、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带来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南方电网公司提前部署、积极应对,全力做好防冰抗冰等应急处置工作,实现公司主网设备“零跳闸、零受损”,保障了春节期间电力可靠供应。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从优化电网规划、提升抗冰技术标准、提高电网抗冰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直流融冰技术、覆冰监测预警系统、健全防冰抗冰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冰区城市保底电网等成为了南方电网公司抗冰保电的主要措施。

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昆明局防冰特巡人员在昆柳龙直流157号塔观测铁塔覆冰情况、监测现场风速和温湿度、测量模拟导线覆冰厚度。(杨兵 摄)

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大幅上升

中国气象局2021年8月4日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下称蓝皮书)显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一般指的是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其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总体可以分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等几类,一般特点是发生概率小、社会影响大。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部分《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单独设立了“气候变化中的极端天气事件”一章,首次强调极端天气事件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威胁,指出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影响了全球各个地区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未来任何的持续增暖都会引起愈加频繁和严重的极端事件。报告显示,1950年以来,极端降水在大部分有观测资料的区域呈增加趋势:“全球气温每上升1℃,大气水汽增加约7%,从而导致极端降水增加。”

许多研究都指出,气候变化正在加速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eo于2021年3月专访了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巢清尘。对于极端天气的影响和气候变化的趋势,巢清尘认为未来全球气候总体呈变暖趋势,中国高温热浪事件可能继续增加,降水强度变化更为明显。

蓝皮书还显示,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1.2摄氏度,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而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和水循环,使得大气不稳定性增强,降水效率提高,强降水更加显著。

强降水之外,城市热岛效应则使城市遭受更多更强的高温热浪威胁:1980年以来,全球海洋热浪的数量增加了近一倍。2020年,全球超过80%的海域发生了海洋热浪事件,南北极海冰和冰盖的持续消融明显。高温也带来火灾等灾难。北极圈以北地区经历了最近18年以来最为活跃的野火。2021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森林大火持续燃烧,烧毁近1.5万英亩土地……

巢清尘介绍,极端天气的形成包括了几个主要因素:一是气候系统内外部自然因素,包括大气圈、水圈、冰冻圈、陆地圈的变化,以及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等外部因子;二是人类活动等非自然因素,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砍伐树木、毁林等,城市化发展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非自然因素。“现在有大量研究认为,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和强发的重要原因。短期的气候变化显然是自然因素起的作用更大,但从长期来看,人类活动排放引起的影响,尤其是对温度的升高,比如高温热浪的发生,对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她在接受eo专访时表示。

极端天气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以来极端天气已导致美国超过500人丧生,造成的财产和基础设施损失高达1048亿美元,这项数据在2020年为1002亿美元。而在中国,2000年以前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约1200亿元,而2000年以后,平均每年达到了2900多亿元,增加了1.4倍以上。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其中,自然灾害以洪涝、风雹、干旱、台风、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低温冷冻和雪灾、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与海洋灾害等也不同程度发生。

根据《2020年中国气候公报》,2020年中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多10.3%,暴雨日数较常年多24.1%,全国共出现了37次区域性暴雨天气,造成了大量经济损失。

在中国,2021年7月河南暴雨的极端性最为显著。2021年7月20日,河南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次降水过程创下“全球大中城市小时雨强的最大纪录”。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遭受着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问题。在河南暴雨发生前一周左右,德国西部地区同样遭受强降雨天气侵袭,暴雨席卷德国全境,德国陷入洪灾。在更早一些的2月,寒冷风暴席卷了大半个美国,气候相对温暖的得克萨斯州意外地成了寒潮的重灾区。极端天气下得克萨斯州能源供应系统几乎停摆,最严重时超过400万户家庭受到停电影响,多人因寒潮殒命。

电网网架建设的积极探索

2021年2月,美国得克萨斯州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冬季风暴袭击,极端寒冷天气造成该州大面积停电、电价飙升,限电负荷超过2000万千瓦,影响人口超过400万人。此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少网友提出中国电网在极端天气下能否安全稳定运行的疑问,引发了一波“如果中国遇上得州寒潮,会不会‘悲剧’”的网络热点讨论。

回顾2008年,中国南方地区遭受了50年来最严重的冰雪凝冻灾害,一度致使南方多省市电网设施严重故障,多地电力供应被迫中断,复电过程十分艰难。

灾害过后,南方电网公司吸取极端寒冷天气应急处理的经验和教训,在电网优化设计、电网运行控制、抗灾预防体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投入研发防冰有效、除冰迅速的科学技术手段,研制了世界领先的线路融冰装置和融冰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电网防冰抗冰生产调度运行经验,并构建体系化、常态化的防冰管理和应急保障体系,电网应对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雨雪冰冻灾害的能力实现质的提升。

南方电网公司供电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广袤的供区内气候不一,供电区域覆盖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多为台风、洪水、雨雪凝冻等自然灾害高发区域。据统计,气象灾害导致的故障占电网总故障数的60%以上。冬季,南方地区尤其是贵州和云南容易受到北极极地涡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支槽等天气系统的影响,出现输电线路覆冰灾害。夏季,台风成为影响电网安全运行最主要的气象灾害。近几年拉尼娜、厄尔尼诺等事件经常发生,气候异常和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明显提升,各类灾害对电网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一步加剧。

为应对极端天气等灾害对电网造成危害,南方电网公司近年来从电网网架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十三五”期间南方电网连续规划建成永富、金中、鲁西背靠背、滇西北直流、海南联网二回、贵互联通道、乌东德直流等7项重点工程,至2020年底,已形成8条交流、11条直流的跨省送电通道,西电东送总能力超5800万千瓦。在常态化确保南方五省区安全可靠供电的同时,局部极端天气条件下不同地区能够相互提供紧急备用支援,切实提升极端天气下供需大幅波动时的应急保障能力。

2015年强台风“彩虹”过后,南方电网在国内首次提出保底电网概念,并纳入“十三五”电网规划研究。2017年4月印发28个重要城市保底电网专项规划,铺开保底电网建设。历时四年,南方电网基本建成66个城市保底电网,覆盖供电区域的所有地市,将最大程度保障极端天气等灾害下重要城市的重要负荷和民生用电,全力保障城市核心区域和关键用户不停电、少停电。

保底电网指的是针对严重自然灾害、外力破坏等极端情况,以提高城市核心区域和关键用户供电安全、提高严重故障下的快速复电能力为目标,选取城市重要站点、关键线路和抗灾保障电源进行差异化建设所形成的最小规模网架,是保底负荷与抗灾保障电源基本平衡的城市电网,极端故障下保底电网可按局部电网独立运行。

为了建成安全可靠的保底电网,南方电网公司在建设上选取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重点、差异建设”的科学实施方案。

其中,保底电网的差异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沿海电缆化、户内化电网建设,沿海差异化标准的架空线路建设,沿海电网防风加固改造,中重冰灾区融冰装置配置,地区主网架结构完善以及重要指挥机构电网供电电源完善等六大方面。

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和各类严重自然灾害特征,南方电网结合城市建设发展客观需求、重要负荷供电保障要求,优化保底电网防灾保障策略:在沿海地区,南方电网结合了城市规划发展和综合管廊建设等需求,推进保底线路的电缆化改造、保底变电站的户内化改造;在中重冰区,保底线路将配置融冰装置,确保冰灾情况下保底电网“网架不垮”。保底电网要保的“底”,就是重要城市的重要负荷和民生用电的需求;做好面对极端灾害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力争城市核心区域和关键用户不停电、少停电。“当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外力破坏等极端情况时,保底电网具有更强的抵御能力,是城市电网防灾抗灾的生命线。”南方电网规划部负责人表示。

“十四五”期间,南方电网公司将按照“强网架为主、融除冰为辅”的抗冰策略,计划投入资金72亿元,规划防冰抗冰项目4543项,预计2025年全面建成冰区城市保底电网,最大程度保障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不发生110千伏及以上重要线路倒塔,保障涉及民生的重要用户及县城安全供电,最大程度降低冰灾对电网安全和电力供应的影响,全面提升极端状态下重点地区、重要用户的电力供应保障能力。

高新科技重新定义抢险救灾

在电网网架建设升级的基础上,做好电网设施维护工作则如身体保养,需要日积月累的投入和与时俱进的技术更新。

做好输电线路冰害事故管理和预防,是提高电网抗击自然灾害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贵州为例,其地处云贵高原东北侧,冬季风盛行时极易形成凝冻等气象灾害,进而引起输电线路覆冰,对电网的安全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这里也为电网技术的试验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场景。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梅花山地区,大雾弥漫的山间屹立着一座高200米的永固型气象监测塔,这是南方电网防冰减灾重点实验室——梅花山防冰减灾综合技术应用示范基地(下称梅花山基地)。梅花山位于贵州地理的屋脊,平均海拔2515米,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对开展电网输变电设备冰冻试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梅花山基地为南方电网公司在高海拔地区开展输电线路自然覆冰形成机理及融冰机理、输电线路防冰及融除冰技术等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数据。“在这里,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线径的导线冬季覆冰情况进行观测,可以获知覆冰过程,对覆冰后融除冰处理提供技术资料和数据,为做好南网区域内的防冰工作提供科学支持。”梅花山防冰基地运维专责张露松说。

有效应对极端天气,科技创新与发展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现在,直流融冰技术已经成为电网抗冰的主要手段。南方电网公司共建成141套直流融冰装置,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融冰刀闸全覆盖,可对1416条的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开展高效直流融冰;随着融冰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融冰小车、地线融冰自动接线装置、融冰故障监测装置、全桥MMC型直流融冰装置等智能装备陆续“破冰”问世,组团加入抗冰融冰利器组合。

2021年10月中上旬,第17号台风“狮子山”和第18号台风“圆规”先后在海南省琼海市登陆。两个台风间隔时间不到5天,影响范围高度重合,叠加效应明显,给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带来较大威胁。面对“双台风”袭击,南方电网公司超前发布台风预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应急机制高效运转,创造了近年来同级别台风造成影响最小、恢复最快的“战绩”。

在广东电网清远新能源技术园区,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建有4座气象卫星接收站和超算服务器。“我们现在已经实现气象遥感卫星的数据实时接收运行,支持气象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分析等全流程作业。”广东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设备与环境监控评价所专责魏瑞增向记者介绍,基于多源气象卫星数据,目前广东电网已实现将台风中心定位定强频次缩短至30分钟,且具备向全网五省区提供台风、山火、雷电等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的能力。

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由中国自主建设运行的重要空间基础设施,自提供服务以来,北斗三号系统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气象测报、电力调度、灾害预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而早在2017年,南方电网已开始探索北斗技术在电网的应用,并将成果试点应用于电力运检、智慧安监、灾害监测等领域。截至目前,广东全省126座北斗基准站安装调试完成,该系统在面对“人不能近、人不能及、人不能为”的复杂抢险环境时,可为无人机等各类终端提供分米级、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定位服务。

这126座基准站作为南方电网公司北斗位置服务与通信管理系统的一部分,为整个南方电网的高精度位置服务提供支撑。

“超强台风来临有可能导致大规模断网断电的情形,前线的应急抢修工作很容易陷于被动。为了应对上述情况,我们在北斗系统上开发了相应的短报文通信管理功能模块,可在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抢修过程中实现人员的安全定位和无网络通信。”魏瑞增说,抢修时若出现无通信网络的状态,抢修人员可以通过天上的北斗卫星实时回传定位坐标,还能实现短报文通信,保障现场勘灾和抢修作业情况的可知可控。

广东省地处多雨带,强降雨会给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带来严重风险,还可能存在地基沉降、滑坡、水浸等风险。北斗数据处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到变电站和输电杆塔地基的毫米级位移变化,对沉降风险进行全天候预警。“北斗技术赋能提升了防汛监测预警的精准度、勘灾抢险的时效性,更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可以说现代高科技正重新定义新时代抢险救灾。”广东电网公司安全监管部应急协调科经理申原说。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防御

历经多年防灾抗灾淬炼,南方电网公司转变传统防灾抗灾理念,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防御”,围绕“三体系、一机制”应急体系(应急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保障体系,应急运转机制),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平时预、灾前防、灾中守、灾后抢、事后评”五个阶段的高效应急机制,在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及气象公共资源的基础上,建设生产监控指挥系统灾害监测模块,实现电网灾害精细化监测预警、灾害精准评估、决策支持等功能,使防灾抗灾救灾能力大幅提升。

以2021年10月抗击双台风灾害为例,南方电网公司在台风生成并确定初步路径后就对台风防御工作进行部署、检查和再协调、再强化,相关单位立即进入战斗状态。在新一代南方电网气象信息应用决策支持系统上,工作人员对第17号台风“狮子山”和第18号台风“圆规”的位置、强度、路径、风圈及可能对电网造成的影响预测等信息掌握充分,并在台风登陆之前向可能受到影响的相关单位同步发布预警和启动响应,按照预案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同时派出督导组前往台风预测登陆地区检查指导防御、抢修复电准备等工作,“有备而战”,迎接台风。

数据显示,在相同等级台风情况下,南方电网近年在线路跳闸、用户影响、设备受损等方面影响呈大幅降低趋势。与2012年台风“启德”、2015年台风“莲花”等同级台风相比,2021年10月中上旬的双台风期间,南方电网10千伏及以上线路跳闸逐次分别递减了21%、49%,用户影响逐次分别递减了7.1%、48.2%,中低压杆塔设备受损逐次分别递减53.8%、90%。

中国电力事业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了80年,经过几代电力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中国现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国互联电网。与此同时,行业也认识到,电力系统运行特性的相对复杂性也加大了安全运行的难度和挑战。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标准化与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涂亮指出:“南方电网公司近年来不断完善保底电网建设,完善城市大面积停电应急机制、建成‘1+3’应急基地群,同时推动优化保底电源布局,推动燃气、电煤等能源资源应急储备布局,积极推动深化保底电力系统建设。”他表示,中国电网企业在认真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和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能源整体安全理念,统筹推进电源电网布局优化,统筹协调各行业及居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在能源生产受限、需求飙升等极端条件下,千方百计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协调发电用煤用气等一次能源供应。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郭伯威接受eo采访时表示,电力体系高度市场化国家的电力供给受价格导向影响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共风险。“我国国有企业会在维护公共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一旦有极端天气引起的灾害发生,电网公司可以将电力资源调配至受灾区域,优先保障民众生命及财产安全。”郭伯威分析。

立足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南方电网公司从规划设计、运行维护、应急处置等环节不断提高和更新应对措施,提升电力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运行和应急保障能力。2021年春,南方地区遭遇强寒潮,南方电网提前部署,密切与国家相关部委、地方政府、电源企业和负荷中心联系,超前应对供电偏紧形势,向内挖潜、协调各方,从供给侧和需求侧有力实施保障举措,全网未发生一起强制错峰事件,确保了南方五省区安全可靠供电。

新型电力系统需要精准气象分析

如前文所述,人类活动等非自然因素是极端天气频发和强发的重要原因。能源利用作为重要的人类活动,也正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相应改变。

2021年10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正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包括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

“南方电网正加快建设承载新型电力系统的数字电网,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大力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持续提升电力供应能力和服务水平。”2021年10月28日,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孟振平在博鳌新型电力系统国际论坛致辞中表示,“十四五”期间,南方电网将推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南方五省区新增新能源装机1亿千瓦以上,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超过60%、电量占比达到55%。

数据显示,在南方五省区,南方电网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已达99%以上。依托西电东送工程消纳大规模清洁水电,非化石能源装机和电量占比高于全球和全国平均水平。未来,南方电网将全力支撑区内新能源加快发展,同时积极引入区外清洁电力,2030年前争取新增受入2000万千瓦区外电力,新增区外送电100%为清洁能源。

新能源已逐渐成为电力系统的主力能源,但其波动性、间歇性强,大规模并网将给电网运行带来巨大挑战,构建“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大势所趋。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明确了新型电力系统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基础地位,为能源电力发展指明了科学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南方电网公司表示,将在“十四五”期间全面建设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智能的现代化电网,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动传统电网改造升级,增强电网对高比例新能源的接纳、调控和优化配置能力,以数字电网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一方面,气候变化影响着电力系统的升级转型;另一方面,电力系统的转型也愈发依赖精准的气象分析。目前,气象预测已经在电网气象灾害预测、负荷预测、水力发电预测及电网设备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精准的气象预测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提前预知极端天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评估灾害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程度,提前做好防灾准备及电力调度规划,如对发电设备进行提前加固、提前关闭发电机组等措施,进而有效减少电力企业的损失,防止大面积停电的风险。

而随着新能源发电的大力发展,气象预测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相比传统电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更容易受到大风、低温、暴雨、雷害等极端天气的影响,极端气象灾害可导致风光等新能源出力锐减、发电设施破坏,具有长时间大面积停电的风险。”南方电网公司生产技术支持中心高级技术专家李锐海指出。

构建精准化电力气象预报分析系统,实现不同时空气象资源分析基础上的可再生能源规划布局,可以有效提升新能源发电功率的预测水平以及抵御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

珠海桂山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是广东省首个开工建设并投入运营的海上风电场。(林强 摄)

据eo了解,南方电网于2021年10月制定并印发了《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网气象业务管理办法》,致力于加强全网气象业务管理,提高电网气象监测预测能力,全力消纳清洁能源,做好电网生产运行和防灾减灾工作,确保电网安全和电力可靠供应。

针对极端天气频发对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影响更甚的情况,南网总调水电及新能源处经理李崇浩在接受eo采访时说道:“南方电网将充分整合气象、电力、IT多行业专业技术力量,开展气象数值预报及新能源功率预测能力建设及新能源调度运行领域技术攻关,提升风电、光伏等发电预测准确性,持续提高新能源可观可测可控水平。”针对台风、寒潮等极端天气下的新能源出力波动,李崇浩表示南网总调将科学动态优化水、火、核、蓄等各类电源发电安排,平抑新能源出力,最大限度减少其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对电网安全和电力可靠供应的不利影响,并积极推动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新能源配置储能相关政策实施,深入研究源网荷储一体化及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调度机制与技术应用,充分发挥包括电化学储能在内的电力调节手段,应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确定性影响。

随着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能源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涂亮表示,未来中国应深入评估可能发生的极端气候条件,全面研究电力系统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供给侧、需求侧等面临的挑战和存在问题。“具体来看,应该推进气象超算中心和全网气象数据信息中心建设,提高极端气象监测预警能力。”

巢清尘也表示,能源行业要形成大范围区域间互联互动调度工作,强化与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服务的紧密对接,以提供相应的应急调度和保障。

据了解,南方电网目前已与五省区各级气象部门建立了初步合作,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形势下,将与气象部门开展深度合作,着重提升电网气象监测预测能力。南网总调水电及新能源处气象业务主管王凌梓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未来,南方电网与气象部门的合作方向主要包括深化电力和气象资源的共享应用、深化电力气象技术服务机制,以及深化跨专业科技研究几个方面。”

南方电网公司期望与气象部门建立更紧密的数据交互模式,扩大气象信息共享范围,提高在电力设施附近的气象监测预测水平,让气象数据结合电网生产实际深度应用,满足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准确率高的多时空尺度电网运行、防灾减灾需求,并共同开展能源、气象跨专业科技研究,建立电力与气象行业交流与融合平台,加快能源气象跨专业复合人才培养,实现电力气象行业的深度融合与双赢发展。据了解,南方电网已建成行业内首个云超算平台,并正在与气象部门合作,建设全网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建成投入应用后,能为全网提供高分辨率网格化气象预报,支撑负荷预测、新能源预测、来水预测,并可为后续更小时空尺度的灾害预报提供技术支撑。

分享到:

关键字:新型电力系统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