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电池 返回

17年专注“激光+电池”,“小巨人”企业建起 “锂电池巨头朋友圈”

作者:雷心蕊 马振华 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时间:2022-03-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记者雷心蕊 马振华)3月8日,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传出消息:该公司又与一家锂电池巨头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这意味着武汉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朋友圈,将集齐国内所有锂电池巨头。

“我们17年只专注做好一件事,就是激光和电池的结合。”逸飞董事长吴轩表示,专注深耕锂电池激光焊接与智能装备领域,独创“锂电池全极耳激光自动生产线”,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到了制高点。

掌握锂电池行业领先技术,收获行业巨头朋友

2022年2月22日,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操作自主研发的全极耳电池生产线。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3月8日,在光谷一个老工业区的两层厂房里,逸飞的工作人员正在对一条制造锂电池的智能生产线进行调试。下个月,这条亿元级产线,将发往国内锂电池巨头企业国轩高科。

国轩高科是逸飞“锂电池巨头朋友圈”的一员。“目前我们合作商基本囊括了国内锂电池行业的巨头企业。”逸飞副总经理米仁兵介绍,国内锂电池行业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最后一家已基本达成合作意向。

看起来不起眼的逸飞,为何朋友圈这么强大?米仁兵说,因为公司独创“锂电池全极耳激光自动生产线”,达到了锂电池行业的先进水平。

米仁兵介绍,极耳是从电芯中将正负极引出来的金属导电体,传统锂电池的极耳面积小,电阻高,充电时升温快,易发生危险。逸飞增大极耳面积,优化电池导电面积与电流分布,并通过激光技术简化电池各组件连接工艺,使得其产线生产出的锂电池电阻低、发热少,安全性更高,适合快充快放,电池容量也变大,并且易于成组,更容易散热。

据了解,逸飞在锂电池全极耳激光自动生产线领域累计申请各类专利200余项,引领了全极耳动力电池高端智能装备的发展,助力多家锂电池企业站在国际前列。

专注“激光+电池”,17年累计申请400余项专利


2022年2月22日,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操作自主研发的全极耳电池生产线。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这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风生水起,锂电池作为核心部件也站上了风口。由此,逸飞的近年来的营收以每年80%的增速在猛增。

捕捉到了风口的逸飞,是运气好,还是眼光好?吴轩说,这是因为专注。

2005年,吴轩从武汉一家激光企业部门负责人辞职创业。当时激光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刚萌芽,吴轩在行业中成长很快,但是他认为“激光产业不能只朝着求量、做覆盖的方向发展,应该选择一个方向做深、做细”。

专注激光焊接。2007年,吴轩带领团队攻克了铝、铜及相关合金等高反金属材料激光焊接难题,推出激光焊接机,获得锂电池企业广泛认可。

吴轩记得,世博会前夕,逸飞与两家上市公司同台竞争,对方两天才能焊接好一个锂电池,而逸飞却能一天焊接好两个,让专家刮目相看,在行业名声大振。

17年,逸飞在锂电池行业不断做“加法”。实现从锂电池生产一个小的工艺到一条产线,乃至一个车间的解决方案。吴轩说:“17年专注一件事,这样的发展速度可能慢了点,但积小步为大步,踏实。”

米仁兵介绍,围绕锂电池激光焊接工艺与智能智造应用,逸飞17年来已累计申请了国内、国际专利400余项。

为了更好做“加法”,17年里,逸飞不断在做“减法”。激光器是逸飞的起家产品,一直销量很好,但是逸飞主动放弃了这个市场开拓。在吴轩看来,公司要把有限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聚焦到锂电池上。

米仁兵介绍,近年来,逸飞已大量减少早期研发的3C手机精密点焊、灯丝焊接、传感器器件焊接等方向的订单。

每年收入10%投入研发,下一步“掘金”锂电池二次利用

拥有锂电池巨头朋友圈的逸飞激光,并没有躺在风口上“吃红利”,反而加速发展步伐。

扩充产能,逸飞在鄂州葛店新建智能制造基地,进一步为企业提供更精细的“定制化”服务。

加大研发,逸飞今年开启大规模招才,公司人员将从现在四五百人,扩充到千人左右,其中研发和工程技术人员居多。

“企业每年的研发费用千万级以上,占销售额总比10%左右。”吴轩几乎每天都在带领研发团队钻研新焊接技术,为下一步发展提前布局。

在吴轩看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猛增,锂电池的二次利用问题将会凸显出来,对旧锂电池的焊接技术将会越发重要。因此,逸飞正在加大研发力度,准备迎接“锂电池后市场”。

“希望在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吴轩说,“我们继续做专做厚,在这个过程中做大做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分享到:

关键字:锂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