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中国新能源产业繁荣发展,将如何影响全球能源转型?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伍德麦肯兹WoodMac 发布时间:2022-03-17 浏览:0次

中国储能网讯:自2021年起,中国可再生能源制造业发展迅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超强竞争力。伍德麦肯兹最新观点表示,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助力西方市场加快转型步伐。然而,对于西方市场而言,如何平衡对中国技术供应商的依赖、维护本国供应商的利益,或将成为现阶段的政治挑战与环境挑战。

中国新能源制造业的绝对产能优势

为满足不断飙升的电力需求并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中国政府制定了宏伟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战略规划,极大地激励了本土制造商的快速发展。伍德麦肯兹预计,中国光伏组件的持续扩产将满足全球光伏组件总需求,风力发电机和电池产能也将于未来两年内分别实现42%和150%的增长率。

可再生能源装备在中国的大规模生产足以满足国内对于加速脱碳的需要,同时也为全球大部分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支持。

中国拥有全球近70%的光伏组件制造产能,在供应链上的主导地位非常稳固。国内风机整机商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尚未在海外市场实现与光伏同等规模的供应,但中国风机产能仍占全球总量的50%。此外,全球近90%的锂离子电池产能都集中于中国。

本土风机与光伏设备的成本优势突出

庞大的规模化产业带来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尽管自2020年以来,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但受益于清洁能源制造业的大规模扩张和成功落地,中国国内的制造成本相较于全球其它国家,仍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2021年,中国平均风机价格下降了24%,2022年的价格或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下降20%。

据伍德麦肯兹预测,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物流瓶颈问题缓解以及供应链投资的增加,设备成本将在2023年有所回调。可再生能源投资和产能增加将成为最主要因素。尽管中国企业目前承担的资本成本高于欧美地区,但欧美市场利率将进入上升期,而中国利率最近则有所下降。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繁荣发展和全球供应链压力,推高了世界其它地区的清洁能源成本,但同时,中国制造商的快速扩产也正帮助全球降低清洁能源成本,并进一步巩固中国在能源转型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

西方国家的响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本土制造业

面对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西方市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与供应链投资,支持本土制造业。

近期,拜登政府将特朗普时期的光伏进口关税延长了四年,这已有效限制了中国制造的光伏组件进入美国市场。此外,拜登总统的气候议程还包括将太阳能投资税收抵免优惠期限再延长10年,并允许光伏技术直接支付投资税收抵免及生产税收抵免。《重建更好未来法案》包括太阳能制造税收抵免,以降低美国国内光伏组件的生产成本,提高本国供应商的市场竞争力。如果参议院通过该法案,税收优惠不仅可抵消近期项目成本的增长,也对美国本土制造商提供了大力支持。

无独有偶,欧盟分类法同样旨在帮助欧洲扩大可持续投资,以实现欧盟绿色协议。但想要和中国竞争,单纯依靠税收减免、设置更严苛的市场准入准则,还远远不够。

实现技术与原材料供应链多元化,抵御地缘政治风险

新能源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包括铝、铜、镍、锂、钴、稀土、石墨和硅在内的多种金属矿产的原材料供应。中国是稀土、多晶硅等矿物的最大生产国,但也面临一些关键原材料的供应风险:锂资源高度依赖以澳大利亚为主的进口,而钴镍矿产项目多位于政局稳定度较差的国家。

面对供应链危机和稀缺原材料的价格上涨,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减少国际生产商对单一供应源的重大依赖、拓展关键资源的供应渠道、提高效率、出台有效的政策鼓励投资,未来发展机遇比比皆是。

各国政府正逐步将清洁能源纳入国家投资项目,将本土供应链与可再生能源招标挂钩,并为可以帮助支持当地就业的制造商和项目开发商提供便利。

重塑中国品牌:从“世界工厂”到能源转型市场领跑者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清洁能源制造产业主导地位的担忧,将驱动中国进一步提升国际形象,并展现其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目前,中国清洁能源制造商正在积极推进海外投资,避免由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引发的供应安全问题和市场壁垒。同时,中国也在大规模的“一带一路”倡议实践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并将更多资金引向可再生能源领域。提高燃煤发电厂融资成本、碳交易价格上涨、增强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或许只体现经济层面的驱动,而“弃煤化”则彰显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姿态。

虽然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日益突显,但其调整以高碳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压力也进一步加大。在清洁能源替代过程中对风能和太阳能的过度关注,或导致其缺乏长期能源转型战略所需的技术全局性和多能互补协调性。

能源转型对于中国而言是个不可多得的黄金时机,有助于促进中国发展关键产业和技术,并提高全球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认可度。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转型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