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为防自燃就牺牲续航?多款新能源汽车陷“锁电门”纠纷

作者:记者 吴键 来源:上游新闻 发布时间:2022-03-1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本来就有里程焦虑,现在还充不满电,搞得人更焦虑了!”面对记者,威马车主谢先生忍不住吐槽,而让他闹心的正是厂家推出的一种叫作“锁电”的操作。

据业内人士解释:“锁电”顾名思义就是锁电池的电源,即通过升级改写BMS(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来锁定电池电源SOC(系统级芯片)窗口,重新定义电池的电压范围,以限制电池的充电上限和用电量,比如以前能达到100%的功率输出,现在只能达到60%。电池容量降低,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充电速度变慢,且续航里程缩水,从而成为消费者的用车痛点。

谢先生就透露,他的车辆标定满电续航是400公里,但在回店经过系统升级后,现在只能充约90%的电,续航也掉到了 300多公里。今年1月,全国173名威马车主就联名向厂家发出了律师函,其中提到在参加了去年底厂家开展的“迎新年用户特优”的免费检查活动后,车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续航缩水,最多的直接打了个对折,因此怀疑车辆被进行了“锁电”操作。

除了威马,记者在相关汽车投诉网站上看到,小鹏、广丰等也有类似投诉出现,看来不只是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的电动车型同样也陷入了“锁电”风波。“锁电”造成充电变慢、续航缩水,导致用车体验不佳,成为最大的“槽点”;而厂家未提前告知用户就执行这一操作,也让车主们颇为不满。

既然这种操作不被消费者认可,甚至闹到了要对簿公堂,那厂家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对此,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的相关专家指出:“锁电”只是坊间通俗的说法,从专业技术角度来讲,它是厂家对动力电池的电压、充放速度等进行了限制,而限制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电池的安全冗余容量,特别是降低热失控概率,防止发生车辆自燃。这一推测并非空穴来风,有公开报道显示,卷入“锁电”风波的新能源车型,要么曾发生过自燃事故,要么被曝存在着自燃风险。

“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是厂家的应尽之责,而不该以牺牲用户利益为代价。”谢先生的这番话,代表了广大车主的态度。他们认为,既然电池存在安全隐患,厂家正确的做法要么是免费更换符合安全要求的新电池,要么是按照汽车“新三包”的要求,提供车辆退换服务,而不该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简单地通过“锁电”来规避风险。即便是消费者认可这一操作,对于由此带来的用车体验下降,厂家也应该给予相应补偿。

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尚未有厂家对消费者的上述诉求予以正面回应。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