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双碳与新型能源系统 返回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 发布时间:2022-03-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为贯彻落实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目标要求和工作部署,推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碳达峰碳中和落实落地,凝聚行业发展合力,助力实现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坚持市场主导、统筹推进、标准引领、创新合作原则,聚焦充电设施高质量发展,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牵引,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为动力,形成技术、市场、政策多轮驱动合力,为交通电气化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充电网络及充电服务能够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服务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充电设施能效水平大幅提升,实现有序充电、电力需求响应大规模应用,居民社区智能充电桩占比20%,负荷聚合应用示范推广,主要运营商充电绿电率力争达到40%。

到2030年,充电设施成为绿色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柱,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充电设施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化和高效化,车网双向互动广泛应用,新建具备V2G功能的充电桩占比60%,主要运营商充电绿电率接近100%,实现充换电服务与电力市场交易、碳交易的深度互动。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充电网络建设

推进充电设施规模化建设,提高充电设施覆盖率。结合各地充电设施“十四五”规划,以区县为单位优化充电设施布局。积极推进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推动政府、物业、运营商、车企、电网形成合力;支持电网企业针对存量居住社区开展统一电力建设改造;鼓励采用“统建统营”、居住社区共享充电、多车一桩、储充一体化、社区周边公共快充等综合举措提升存量居住社区充电配套能力。大力推进单位、商场等目的地充电场站建设。促进公交大巴等专用场站对外开放。支持城乡公共充电、高速公路、偏远地区以及专用领域大功率充电建设提前布局。支持出租、共享等乘用车以及重卡、工程等商用车换电设施建设。配套电动汽车下乡建设农村充电设施。推进充电运营企业平台互联互通,提升充电便利性。拓展充电数据与停车数据、车辆数据互联互通,实时显示充电桩状态信息及周边环境信息,进一步提升充电服务能力,改善用户体验。

(二)推动充电来源绿电化

灵活采用多种模式为充电站提供绿色电力,实现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大力推动范围上涵盖分布式到跨省区、品种上涵盖中长期到现货、机制上合并溯源认证的电力市场绿电交易在充电设施领域应用。积极推广光储充一体化建站模式,结合充电设施所在地环境,光伏应装尽装,优先实现绿电就地消纳。

(三)提升车网互动水平

推动车网双向互动大规模、高水平发展,助力能源电力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提升车-桩-网信息开放共享程度和交互标准化水平,建立独立主体、充电运营平台、资源聚合平台以及电网调度系统之间多层级的信息互动,提升匹配电网灵活性资源需求和电动汽车灵活性支撑能力。大力推广社区有序充电,重点在电容量不足、重过载、低电压、三相不平衡等社区推广有序充电,节约电网侧投资。全面试点电力需求侧响应,推动公共充电、专用场站充电、私桩充电各层级参与电力需求响应。鼓励电动汽车参与微电网充放电。扩大V2B应用场景,降低楼宇用能成本,建设绿色低碳智能楼宇。完善负荷聚合运营管理,整合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可调节资源,参与能源互联网、虚拟电厂等多场景的能源综合利用,深入参与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

(四)提升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低碳高效

开展充电设备全生命周期、全流程、全环节碳跟踪,实现全供应链用能来源绿色化及仓储和物流配送体系近零排放;在生产制造环节提升充电设施用材中可回收和可再利用材料比例,推广应用先进制造工艺和制造技术;提升充电设施本体节能水平,推广碳化硅、氮化镓宽禁带半导体等新型器件以及智能温控、高效冷却等新技术,有效降低充电站电损水平;全面推行标准化设计和模块化预制技术,大幅压减现场施工工作量;开展设备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实现从覆盖设计生产制造到拆解报废和再利用的全过程跟踪。

(五)聚合参与碳交易市场

发挥充电设施在基于充电量计算纯电动汽车碳减排量优势,聚合电动汽车碳减排量进入碳交易市场,鼓励大型充电运营商开展电动汽车碳减排量的计算和发布,与充电客户签订代理协议,通过充电运营商聚合代理参与碳交易。开展低碳排放与高碳排放积分交易体系研究,充换电场站绿电交易与低碳燃料积分挂钩机制研究。推动充电设施聚合电动汽车碳减排量全面进入CCER市场,实现碳减排交易收益适度弥补电动汽车的充电费用。

(六)加快关键技术研发

开展充电设施核心设备和关键器件研制,积极推进ChaoJi技术产业化,优化充电模块拓扑结构,突破液冷组件、大功率器件等关键技术,推动充电设备向高可靠、高效率、大功率、长寿命方向演进。与光伏、储能深度结合,开发构建基于共享直流母线的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关键技术。开发低成本、高可靠、兼容性强的无线充电引导对位、异物检测、活物保护技术。推广应用设备单元化、模块化及在线热拔插技术,简化设备维护工作,充分利用充电大数据,构建充电站智能运维体系,实现主动安全预警和电池健康状态在线评估。确定车网双向互动技术体系架构,推进有序充电、V2G 参与配网协同互动技术应用。

(七)完善充电设施标准体系

开展低碳相关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布局,加快充电设施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围绕低碳、高效、智能、双向技术发展制修订充电设施关键设备及关键元器件标准,增加设备智能化、放电功能、能效指标等要求。完成ChaoJi 标准体系建设。修订换电国家标准,细化换电互换性指标。制定无线充电产品标准及测试规范。制定充电设备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计算标准。完善材料的回收制度和标准。制定充电服务身份认证标准、互动电量认证标准。完善车网互动系列标准,制定充电服务与电网通信协议标准。制定国家充换电项目建设规范,强化安全约束。

(八)推进国际合作

深入推进充电设施领域国际合作,深入参与IEC、ISO、ITU国际标准组织活动,提高中国实质性参与程度。充分利用中德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组机制、中电联与CHAdeMO 协议会间,与日本JARI 间充电设施技术与标准合作机制,以及亚太电协、澜湄区域电力合作等双边及多边合作机制,分享国际技术及信息交流,促进技术交流。协助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对标,服务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装备“走出去”。

三、行业举措

(一)凝聚行业低碳绿色发展共识

组织充电设施低碳绿色发展活动和论坛,积极推动行业低碳绿色发展倡议,鼓励引导消费者践行低碳绿色的充电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绿色充电的良好氛围。研究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建设与可持续运营机制,促进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号召充电设施产业链条中各相关企业,积极推动高效能、低成本材料组件和新型充放电技术创新发展,降低充电设施制造、使用各环节碳排放水平。传递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理念,形象化普及需求响应、虚拟电厂、绿电交易等电网友好型技术原理,增强全社会“低谷充电、错峰充电、充绿色电”的观念意识。

(二)创新技术引领行业示范

推动建设ChaoJi充电网络,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城乡公共/专用场站、出租租赁充电站、加油站等场景下建设全国ChaoJi充电网。打造存量居住社区充电样板工程,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开展高质量充电行动计划,提供优质充电服务,提升充电服务能力。结合换电示范城市建设,开展国家换电标准制修订提升行动,推动标准实施落地。推动充电场站能效及低碳对标行动,建设充电行业零碳示范场站。开展全供应链绿色行动。开展设备状态在线检测及状态维护试点,提升设备可靠性水平。开展有序充电推广计划、虚拟电厂负荷聚合示范行动,推动车网互动各类型工程示范建设。开展“绿色充电、零碳出行”活动,打通充电绿证向绿电消费终端用户的传导途径,提升公众参与绿色低碳消费获得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推动双碳政策制定与落地实施

积极建言献策,促进政策落地见效。推动建立有约束力的城乡公共充电设施规划与实施落地,完善高速公路、农村乡镇等保障型设施长效建设与运营机制。推动制定居住社区充电设施覆盖目标和实施方案;推广居住社区智能充电桩的建设,推进分时电价机制。加大重型商用车充电设施试点示范专项支持政策,加速“电代柴油”进程。进一步降低充电设施聚合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门槛,推动绿电交易、碳交易等减排政策工具在充电设施领域落地。推动细化电力、土地、停车资源保障机制,进一步发挥财政补贴、绿色金融等在促进大功率快充、车网互动等技术升级的导向作用。推动完善充换电场站质量、安全、环保等监管体系,发挥政府监管平台作用,建立健全考核与奖惩机制。

(四)促进充电设施与交通、能源深度融合

发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能源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智库作用和平台优势,联合国内主要充电设施制造商、运营商、汽车企业、电池企业、电网企业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智库,共同深入开展行业变革趋势、交通电动化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战略、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研究,谋划充电设施碳达峰碳中和技术与行动路线。加强与汽车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沟通协调,与车企合作开展ChaoJi充电网络建设。在绿色认证、绿色金融等方面探索与金融机构商业合作新模式。加强与碳管理、微电网、能源互联网、电力市场、配电网系统等领域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沟通,推进技术及标准协调。

分享到:

关键字:充电桩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