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零碳园区与零碳电网 返回

电科院公布智能电网标准体系进展及研究重点

作者: 来源:数字储能网 发布时间:2011-11-14 浏览:

    智能电网当前已是世界电网的发展趋势,而智能电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涵盖政府、装备和服务供应商、科研机构等多个方面。其中,标准化是支撑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手段,标准化可以有效规范智能电网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及设备制造,促进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都在争取智能电网国际标准的主导权。标准之争是国家和利益集团技术经济长远利益的竞争,掌握了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也就拥有了相关市场领域的优势和领先地位。欧美发达国家想主导智能电网标准的意图非常明显,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等国际标准组织在前期发布智能电网技术标准路线图或互操作指南的基础上,都在继续开展标准体系的深化研究。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首席专家,博导白晓民在2011中国智能电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介绍了国家电网公司在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方面做出的工作与进展。

    我国智能电网标准体系

    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启动坚强智能电网标准体系研究,2010年完成并发布了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该标准体系由8个专业分支、26个技术领域、92个标准系列组成。这样,智能电网标准体系草案基本完成。

    国家电网公司同时积极参予NIST、IEC、IEEE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智能电网标准工作,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IEC中国国家委员会在IEC的新工作提案国际排名第二,提案数为23,其中8项提案来自国家电网公司,而且国家电网公司的专家提出的多项建议被IEC智能电网技术路线图(1.0版)采用,正在参与2.0版的修订工作。

    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在IEC成立智能用电领域技术委员会的提案正式获得批准。IEC成立PC118项目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秘书处挂靠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心研究人员包括IEC SG3中国代表,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标准体系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人员。秘书处下设18个工作组,研究方向覆盖智能电网的各个领域。

    国家电网公司同时推动在IEC MSB成立“大规模新能源及储能接入电网”项目组。目前正在开展工作的智能电网国际标准有8项,包括4项IEC标准和4项IEEE标准。

    白晓民认为,这些进展提高了国家电网公司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影响力,将提高我国的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储能技术、智能调度技术和智能用电技术领域的技术,提高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近期研究重点

    智能电网标准体系近期研究的重点是制定可行标准、计划以及技术路线图;推进标准国际化战略,推进配用电、电动汽车和用户侧等重点方向的研究;间歇性电源接入电网的技术标准研究。

    同时还包括云计算产业的研究,包括技术层面、标准层面、产业层面、法律层面和安全层面的几项问题。

    在智能电网信息化研究方面主要专注四个领域和六个应用研究。

    四个主要研究领域分别为:物理网络和覆盖网络的网络特征;信息物理系统(CPS);智能电网的软件生产线技术;智能电网信息安全技术。

    六个应有研究分别为:云资源管理平台;电动汽车智能运营管理系统;基于物联网物流配送线路优化管理系统;智能电网业务系统开发平台;智能电网与用户双向互动实现需求响应的理论与方法;面向亿级在线用户的高安全、高可靠性智能用电信息互动服务系统的结构、协议及实现方法。

    白晓民表示,智能电网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建设,未来将给传感设备、智能表计、充电设备建设、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以及运营管理系统,还包括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能社区等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企业也面临着商业模式创新、转型升级等各个方面的挑战。

    智能电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毋庸置疑,ABI Research的报告认为,全球范围内向智能电网的投资正加速增长,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460亿美金,其中绝大多数的投资将集中在终端传输和配电系统。  

 

分享到:

关键字:智能电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