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动力电池、产能布局、“双智”建设……五部委声音透露新能源车焦点问题方向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2-03-2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新华社上海3月27日电(记者王鹤)新能源汽车发展如今势如破竹,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动力电池原材料大涨何解?产能如何布点?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建设如何协同推进?新的车网互动能源体系如何落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有关负责人在26日举办的第八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2上透露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新阶段的痛点、难点、焦点问题的解决思路。

原材料涨价何解?打击囤积炒作、保供稳价、布局前瞻技术

受多种因素影响,去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上游原材料价格一直上涨,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碳酸锂更是上涨近十倍。“扛不住”成本重压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今年以来已两次上调产品售价,部分车型涨价幅度高达3万元。

如何稳价格,特别是动力电池的核心原材料价格?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论坛上表示,要适度加快国内资源开发进度,坚决打击囤积居奇、投机炒作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化协作,推动关键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

与此同时,加快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健全回收利用体系。进一步加强统筹布局,坚决遏制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强化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风险监测和研判,及时预警并妥善化解。”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说,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供需衔接,保障产业稳定运行。

同时,加强锂、镍、钴等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抓好保供稳价,加快构建开发采购并举、国内国际互济的多元化保供体系。

“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促进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林念修透露。

稳住当下供应和价格,还需发力技术攻关,布局长远。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相里斌提出前瞻布局全固态电池、基于新材料和新器件的新一代电驱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塑造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支持有关企业研发高安全、全气候动力电池系统技术,开展无钴动力电池、低重稀土永磁材料驱动电机等技术攻关等。

现有基地达到合理规模前,不再新增新能源车产能布点

据了解,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互联网、IT、手机等领域的企业纷纷投身造车。当中,确有一些能力不足、资源有限的企业因为种种理由“凑热闹”。

林念修表示,将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加强窗口指导,强化统筹谋划,优化产业布局。未来,鼓励引导重点地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现有产能发展新能源汽车,确保项目建设规范有序,整车企业要突出重点布局,依托现有生产基地集聚发展,现有基地达到合理规模之前,不再新增产能布点。

他表示,同时要严格执行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加强新能源汽车违规项目清理整治,依法依规查处未批先建、批零建整、边批边建等违规行为。规范整车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推动落后企业和无效产能退出。

“聪明车”+“智慧路”  “双智”建设走向深化

从机械产品到智能产品,从交通工具到移动智能终端,电动化拉开了本轮汽车革命的序幕,下一步竞争的焦点则是智能化。

按照产业共识,“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将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基本思路。这意味着,智能网联汽车要和智慧城市建设互相赋能、协同发展。

目前,全国已有16个城市入选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双智”试点,通过实现人、车、路、云、图、网的高效协同,提高了交通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让市民有了更好的出行体验。

在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提出,未来还将深化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

他表示,应统筹规划建设城市智能基础设施的感知体系,明晰车、路、城等各自的功能定位和职责分工,开展智能公交、无人配送、智能环卫、智慧泊车以及城市隧道的积水预警、城市灾害预警、地下空间监测等示范应用。逐步完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的标准体系,促进车城互联互通。

同时,他指出,要探索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新模式,推进车城数据的互联互通,重构城市的交通体系。

做好新能源体系顶层设计 推进有序充电、V2G技术

未来,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能源消耗体,还可以是能源提供方。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发展,新的能源体系图景越来越清晰。

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表示,将以综合性前瞻的视角,统筹做好新能源汽车与能源发展的顶层设计,系统评估不同汽车技术路线的减碳潜力、能源供给路径和能源需求。系统部署行业交叉融合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落地,为协同发展奠定好规划基础。

同时,他提出鼓励行业机构和企业开展有序充电、V2G等技术应用示范,加快柔性充电、无线充电、自动充电等先进技术的研发,推进新能源汽车与电力系统绿色能源融合技术的创新发展。鼓励车企研发具有丰富车网互动功能的新能源汽车,促进人、车、桩、网、云等各环节的融合衔接,支持运营企业增大双向充电桩的建设力度,实现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