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今日头条 返回

住宅储能系统仍占据德国市场主导地位

作者:刘伯洵 来源:数字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2-04-0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一份新报告表明,住宅储能系统在2021年仍占据德国电池储能市场的主导地位,但部署电网规模储能系统的新机遇正在开启。  


根据这份名为“德国电池储能系统的发展及市场回顾(2022年状况)”报告,住宅储能系统占该国在去年部署的1,357MWh电池储能系统的93%。  

德国2013年~2021年部署的家庭储能系统

该论文由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以及分拆组织由电力电子和电气驱动研究所(ISEA)共同撰写,其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两年前调查报告中指出的趋势。  

这份研究报告将家庭储能系统(HSS)定义为30kWh以下的住宅储能系统,而德国在2020年部署了14.5万个总规模为739MW/1,268MWh的住宅储能系统之后,2021年部署了43万个住宅储能系统。其数据与德国储能协会(BVES)委托Energie咨询公司进行的研究大致相符。  

相比之下,德国在去年只部署了27MW/57MWh的30kWh~1MWh的工业储能系统(ISS),而1MWh及以上的大规模储能系统(LSS)只部署了36MW/32MWh。工业储能系统(ISS)和大规模储能系统(LSS)既可以并网,也可以在商业和工业(C&I)的用户侧电池储能系统。  

自从2013年以来,德国住宅储能系统的部署数量一直在增长,工业储能系统(ISS)也是如此,尽管其增长速度较慢。  

另一方面,自从2018年部署创纪录的288MWh工业储能系统(ISS)以来,其部署量已经急剧下降, 在2021年已经下降了10倍以上,降至11.5MWh。  

研究报告将工业储能系统(ISS)大幅减少的趋势归因于频率遏制储备市场(FCR)的饱和,在2016年至2019年期间,该市场主要部署的是公用事业规模的储能系统。德国储能市场的其他问题包括储能系统双重收费问题(也就是储能系统采用电网电力充电和向电网提供电力都要收费)。  

德国储能协会(BVES)的一项调查表示,监管问题实际上是德国储能资产运营商的主要问题,德国储能协会(BVES)的发言人在去年接受行业媒体采访时表示,“德国政府并没有认为储能系统是其能源转型的关键要素。”

这些阻碍部署增长的结果是,到2021年,家庭储能系统(HSS)占德国电池储能系统总储能容量4,406MWh的79%,大规模储能系统(LSS)为17%,剩下的4%是工业储能系统(ISS)。然而,德国电池储能市场正在发展,允许更多与可再生能源配套部署的电网规模储能系统。  

德国在去年部署的家庭储能系统(HSS)和工业储能系统(ISS)的绝大多数是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而去年部署的11个大规模储能系统(LSS)完全是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尽管在2017~2019年的储能技术部署实现多样化之后,大规模储能系统(LSS)是三者中最为多样化的,约有五分之一采用其他技术(主要是铅酸电池、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和热储能系统)。

德国电池储能市场的新收入来源  

由于频率遏制储备市场(FCR)的饱和(尽管2021年价格暂时飙升),去年大多数的大规模储能系统(LSS)部署在大型商业和工业场所。  

但更大的电池储能系统开始在德国联邦网络局(FNA)推出的其他电网服务中发挥作用。其中之一是“创新拍卖”,它对结合两种或多种清洁能源技术的项目开放,例如可以与电池储能系统结合投标的大型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园区,通常其储能容量超过1MWh。  

在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的前三轮创新拍卖中,总计250MWh的62个电池储能系统参与其中。然而,参与拍卖的电池储能系统只能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的电力充电,这会阻止它们通过参与频率遏制储备市场(FCR)、自动频率恢复储备(aFRR)市场或商业市场来积累收入。  

德国电网运营商也正在启动名为“GridBoosters”的大规模电池储能项目,以暂时缓解电网瓶颈,并节省成本。  

德国电动汽车市场规模翻了一番

研究还发现,去年在德国注册了34万辆电池动力汽车(BEV)和34.1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迄今为止,这两种电动汽车的总数达到127万辆,其各自数量大致相当。

报告补充说,这些电动汽车采用电池的总量为40GWh,其中五分之四来自电池动力汽车(BEV)。这表明了车辆到电网和车辆到家庭充电解决方案等方面的潜力。

报告指出,因此电动汽车采用的大量电池表明可用于构建电池储能系统的巨大灵活性潜力。从经济角度来看,整合电动车辆为电网服务是非常可取的。然而还指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无法跟上电动汽车的增长速度。

分享到:

关键字:家庭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