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电池 返回

四川宜宾全力打造“动力电池之都”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日报网 发布时间:2022-04-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4月8日,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时代”)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七至八期项目开工暨宜宾动力电池新镇启动仪式在四川长江工业园区举行。

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贯彻落实四川省委把宜宾打造成为动力电池之都的战略意图,紧紧围绕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等目标,在动力电池产业1+6总体布局下,以三江新区为核心引擎,在长江南北两岸分别布局四川时代1-6期和7-10期项目,形成动力电池生产制造产业“一江两岸”拥江发展的新格局。

“一江两岸” 发展新局

当天宣布开工的四川时代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七至八期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规划用地约2105亩,建设约13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生产配套附属设施和生活区。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产值350亿元,带动就业1.5万人以上。

同日宣布启动的宜宾动力电池产业新镇项目是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发挥清洁能源优势、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为抓手,在宜宾沿江一体格局及新能源产业总体布局下,选址于宜宾三江新区宋家镇,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约 5 平方公里。宜宾动力电池产业新镇重点围绕低碳生境、产业生态、田美生活三大目标,十二项指标打造一座面向社会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未来新镇,将促进宜宾形成“北新城、南新镇”一江两翼、市域协同、成渝联动的空间格局。

“电动四川”宜宾发力

3月末,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电动四川”行动计划(2022—2025年)》。《计划》提出,到2025年,“电动四川”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电动替代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稳定、智慧安全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

作为全省唯一一个被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纳入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计划》特别提出支持宜宾市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

2019年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落子宜宾,从最初规划的两期动力电池工厂扩展至如今的十期,总投资额达到560亿元,如果再算上和吉利合资的15GWh产能,四川时代总产能将达225GWh,宜宾将成为全球规划产能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四川时代所在的三江新区,从2020年2月设立起,就一直将动力电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锁定为重点培育产业。按规划,未来五年宜宾将打造以整车和新能源汽车“三电”为核心,以关键汽车零部件、锂电材料、智能网联系统为支撑的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链体系,加快建成“整车产销50万辆、动力电池产销200GWh,产值规模4000亿元”的全国重要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全球有影响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和“动力电池之都”。

解锁双碳 “绿色密码”

作为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和沿江开放高地,宜宾地理条件优越,拥有着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尤其是水运优势更是得天独厚。从2021年12月起,四川时代的量产动力电池已通过长江水运黄金航道,由宜宾港发向上海。抵达后,它们以70-80个/组的体量,装成电箱,用于当地车厂生产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上,实现了动力电池宜宾制造,新能源汽车上海上市。

“从宜宾港出发,正常情况下,12天就可以抵达上海。”宜宾港集团总经理谭皇甫介绍,相比于其他运输方式,水路运输具有低碳环保、成本低的明显优势,2022年的发运量预计可以达到1万标箱左右。

宜宾自然条件的优越除了体现在交通运输网络,更体现在能源优势。金沙江、岷江、长江横贯宜宾市境,水资源丰富,宁德时代宜宾工厂80%以上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水电,每年可减少40万吨碳排放。

3月25日,宁德时代发布消息:全球知名认证机构SGS为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颁发PAS2060碳中和认证证书,宁德时代宜宾工厂成为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

宁德时代宜宾基地靠近向家坝水电站所在地,丰富的水电资源,能够满足企业在生产制造方面的减排降碳要求,推动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中和。

产业升级 赋能经济

宜宾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的促进和经济能级的提升,也深深受益于“动力电池之都”的发展。

随着宁德时代的入驻,动力电池产业链配套企业纷至沓来。目前包括德方纳米、贝特瑞、大族激光、联赢激光、远东股份、科达利、长盈精密、震裕科技等企业已在宜宾布局。(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