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部署。小智近日反复的,认真研读了《规划》,梳理了内容之中的关键词:双碳、新能源、光伏、储能、微电网、新型电力系统等等,结合自身所从事的细分行业进行了思考,肤浅认知,聊以记之,分享给“智见能源”的小伙伴们。
1.“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能源规划的落脚点。前些年提“能源革命”是基于电力体制改革背景,当前“能源革命”是为了“双碳”目标,通过能源的供给,消费,技术与体制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的绿色低碳变革,服务于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2.“先立后破,通盘谋划”,能源革命与电力体制改革,行稳致远。面对当前经济发展、民生及疫情的多重维度的考虑,“十四五”能源发展与思路,在政策与市场的改革上,仍将以“稳”字当头的基调。一直期待却一直未见破冰的电力体制改革,在《规划》全篇中仍是较为官方的“深化”二字予以表述,未见新意,对增量配电及市场的预期:“加快构建和完善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有机衔接的电力市场体系。进一步向社会资本放开售电和增量配电业务,激发存量供电企业活力。”
3.新能源规划装机的空间较大,新能源发电的光伏与风电仍是风口。
(1)2025年,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 亿千瓦,离目前的24亿千瓦还有6亿的空间,按近年的装机容量的增速及相关数据,2021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以超过15%的速度大幅增长,太阳能发电同比增长20.9%,风电同比增长16.6%,火电同比增长4.1%,其中,煤电同比增长2.8%,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2)规划中明确:“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加快负荷中心及周边地区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推广应用低风速风电技术”。电源点的建设要靠近或依托负荷中心,以减轻电网的压力。
(3)“积极推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屋顶光伏开发利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开展风电、光伏发电制氢示范。”《规划》中对工业园区及经济开发区的光伏开发利用及BIPV重点提及,BIPV必将是光伏的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式,《规划》未对光伏的“整县推进”进行强调,或许是光伏整县推进的效果并不理想?
4.能源产业链现代化。《规划》中首提构建能源产业链现代化,以创新为动力构建层级化能源体系。“巩固非化石能源领域技术装备优势,持续提升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加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技术创新和应用。立足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基础和优势,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新一代先进核能等方面技术突破。”由芯片光刻机对信息产业“卡脖子”的联想,对于能源体系的高端装备制造,控制系统及软件环境的自主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5.市场,对内实施体制改革,对外扩大开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开拓能源国际合作局面。”
(1)深化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加快理顺输配电价结构。持续深化燃煤发电、燃气发电、水电、核电等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风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新型储能价格机制。通过价格的杠杆作用来引导与配置资源,回归电力的商品属性,这是电改的初衷;
(2)“一带一路”为引领,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能源开放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对外扩大开放,为中国能源装备走出去,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6.电能替代与节能改造。“到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2021年底,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约为34%,还有5%的空间,电能替代及高耗能行业的低碳化转型与改造仍将是一条重要的发展路径。比如,以屋顶光伏与节能改造为代表的综合能源服务、微电网、多能互补的供给与消费场景会有实质性的发展。
7.新型电力系统,完成从技术到市场的过渡。
(1)“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安全高效储能、氢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能源产业数字化初具成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以电网为基础平台,增强电力系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发展。以用户为中心,加强供需双向互动,积极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细读这段文字,不难发现未来电网的定位是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平台,是电力系统市场化的实施手段,通过分布式发电、微电网及用户为中心的源网荷储,实现由电网统购统销的集中式电力市场向分布式的电力市场过渡。
(3)主动型配电网,智能微电网是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心。“加快配电网改造升级,推动智能配电网、主动配电网建设,提高配电网接纳新能源和多元化负荷的承载力和灵活性,促进新能源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积极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让多种供能方式与配网的末稍融合,构建潮流合理、规模恰当、分层分区、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
8.储能与氢能是未来能源安全与电网稳定的中流砥柱。
(1)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容量备用及支撑;未来以天然气网、电网、交通网为融合的能源互联网构架有望在政策推动下逐见雏形,氢能与电能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介质。
(2)《规划》提出电源侧储能、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多重并举发展,增强电网稳定性和应急供电等多重保障。
(3)储能的市场主体地位确定,盈利模式、技术与造价的日趋成熟合理,电化学储能、梯级电站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多元化储能形式,包括共享利用等新模式新业态,将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规划》要求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着力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储运、应用及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力争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近日,埃隆马斯克在推特上宣布将在下一代新能源汽车中采用氢能,新能源巨头对能源的前瞻示范或许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5)电化学储能与氢能的安全建设与运营是未来能源风险隐患治理和应急管控的重点。
9.煤电在能源结构中的角色转变。煤碳不能被妖魔化,但是煤碳与煤电在能源结构中的角色转变势不可挡,“发挥煤电支撑性调节性作用,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充分发挥现有煤电机组应急调峰能力”,《规划》提出全面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优先提升30 万千瓦级煤电机组深度调峰能力,煤电由电网的主力支撑将改变为调节性,保障性角色,煤电的利用小时数在未来随着新能源装机的高比例渗透会越来越低。
图片
10.微电网,值得期待。发展微电网这不仅是电力体制与电力市场建设的需要,对其灵活、实用性及与主网的互补性的认同或许更值得期待:“鼓励具备条件的重要用户发展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完善用户应急自备电源配置,在重点城市布局一批坚强局部电网。”
11.电力需求侧响应,V2G,虚拟电厂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元素。“十四五”期间,开展工业可调节负荷、楼宇空调负荷、大数据中心负荷、用户侧储能、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能量互动等各类资源聚合的虚拟电厂示范会随着电力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而明确市场主体地位,并释放出利用空间与价值。
12.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是实现能源互联互通的前提与基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适应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能源基础设施发展要求,建设智能调度体系,实现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及用能需求智能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