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中能传媒:新型储能的具体定义是什么?新型储能是否以电化学储能为主导,其他储能形式为补充的全新组合?
李先锋:新型储能是除抽水蓄能外,以电力为主要输出形式的储能技术。目前,新型储能中,电化学储能比重达到90%以上。
新型储能技术种类很多,包括化学储能和物理储能技术。如液流电池技术,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铅炭电池技术,超级电容器、液态金属电池、金属空气电池、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技术。
中能传媒:通过近十年的摸索,储能领域具备了哪些适宜行业全面升级的优良土壤?
李先锋:“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实现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实现了实质性进步。液流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创新取得长足进步,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新能源+储能”、常规火电配置储能、智能微电网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商业模式逐步拓展,国家和地方层面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新型储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电力系统对调节能力需求提升、新能源开发消纳规模不断加大,尤其是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集中建设的背景下,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选址简单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的匹配性更好,优势逐渐凸显,同时我国在液流电池、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此加快推进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和全面升级势在必行。
中能传媒:众所周知,储能的安全性是影响整个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首要指标,对于系统安全性的考量在新型储能中是否有更严苛的要求?对于新型储能安全性的认知是否有打破常规的地方?
李先锋:是的,在国家两部委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储能方案”)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立足安全,规范管理。这个安全性不仅仅是电池本体的安全,是强调全过程安全技术,明确新型储能产业链各个环节安全责任主体,建立健全新型储能技术标准、管理、监测、评估体系,保障新型储能项目建设运行的全过程安全。这是打破常规安全性认识的地方。《储能方案》中,提高了对安全性的要求,将全过程安全技术列为“十四五”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方向之一。
中能传媒:全过程安全技术与原有安全技术有何不同,要实现全过程安全技术取得突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李先锋:原有的安全性技术主要在于电池本体安全性。《储能方案》中,将安全性的重要性凸显,安全性概念得到全方位拓展,强调的是全过程安全技术,包括储能电池智能传感技术,储能电池热失控阻隔技术,电池本质安全控制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故障诊断和预警技术,清洁高效灭火技术,储能电池循环寿命预测技术,可修复再生的新型电池技术,电池剩余价值评估技术。
要实现全过程安全技术取得突破,最大的挑战在于明确新型储能产业链各个环节安全责任主体,建立健全新型储能技术标准、管理、监测、评估体系,并需要落地执行和严格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