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代收电费业务在4家社区移动营业厅正式推出,而苏果超市代收电费网点也已达到333个。
“原本需要3个月完成的工作,他们仅用了1个月,保证了项目的如期建设。”丁家庄保障房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供电公司“集成服务”大篷车先后8次进入保障房项目现场,将服务主动送到保障房项目现场。
“有了智能电网,企业对自身电能的使用更加直观、形象和方便。”江宁开发区一家企业负责人说。
今年,作为国网公司首批智能园区建设试点的南京智能园区项目正式立项,引导了园区内企业更为科学、经济、安全和高效的利用电能。
……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电力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南京供电公司紧密围绕“诚信、责任、创新、奉献”,在全力打造智慧强网的同时,主动靠前、转变思想,不断创新服务举措,保障民生,为地方经济发展与重点工程建设保驾护航,为全面推进“三争一创”实践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建成220千伏南站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古平岗、鼓楼输变电工程等重点项目快速推进;
加快智能电网项目建设,建设完成智能工业园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一批项目;
完成91万户居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安装,推进主城核心区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
……
今年,南京供电公司在完成投资22亿元打造坚强电网的同时,不断创新技术,将“智慧”引入电网,让用电管理更加科学。
强网打通用电卡脖“瓶颈”
6月30日,我省首条长距离220千伏双回电缆线在南京投运,标志省电力公司重点工程南京220千伏“西二通道”全线竣工。
连接南京板桥热电有限公司和南京下关220千伏码头变电站的该工程全线长17千米,其中电缆总长达33千米。该工程的竣工投运,打通了下关地区的用电“瓶颈”,大大缓解了青奥会项目用电紧张的状况。
“西二通道”工程于2011年3月15日开工。为赶在今夏用电高峰前建成,南京供电公司同时启动6个作业面,投入400名员工实施24小时不间断施工。施工中,克服地质复杂,沿途路、桥、河、规划道路各不相同,绿化迁移困难等不利因素,从环保考虑,量身定做施工方案,尽可能减少道路开挖,避免对市政绿化的影响。
据悉,该工程共有16处采用拉管技术,这也是全省首次采用大截面电缆拉管新工艺,不仅造价低、影响小,而且避免了施工中开挖路面,较传统工艺可提高4倍工效。南京供电公司“陈德风劳模创新工作室”投入技术攻关,攻克了4项拉管敷设关键技术难题,有效保证了高电压大截面电缆的受拉强度和敷设质量。
“眼睛”提升配网运行水平
9月28日,全省第一个配电自动化试点项目南京配电自动化首批46条线路投入试运行。
配电自动化是提高供电可靠性、供电质量和供电能力,实现配电网高效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之一。此次试点选择了南京主城夫子庙、新街口、中山陵等负荷密度高、政治保电任务重的核心区域,面积约24平方公里。
据南京公司相关专家介绍,配电自动化试点项目建设相当于为配电网安装了“眼睛”,解决了传统配网调度存在的“盲调”问题。试点区域内配电设备的三遥(遥测、遥信、遥控)率及配电通信覆盖率可提高到100%,极大地提高了配网故障信息的集成度,增强了配网应急抢修能力。该项目建设为进一步转变南京配电网运行管理模式,提升配电网管理水平,实现配电网精益化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为南京配电网在全省率先实现集成型向智能型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悉,该项目的建成,将显著提高供电条件及供电服务质量,故障停电时间可由53分钟降至5分钟,A级保电出动人员将从200人次/日减少到50人次/日。配电网运行能力同步增强,供电可靠率将提高到99.99%,提升电网供电品质。
“大脑”引导客户智能用电
11月29日,南京智能园区项目正式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专家组的评审验收。智能园区项目就是通过搭建用电企业和供电企业之间的用能互动平台,利用深入到用户内部的分类用能信息采集和控制网络,细致掌握企业内部用电负荷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园区内企业更为科学、经济、安全和高效的利用电能,达到节能降耗增效的目的。
今年2月作为国网公司首批智能园区建设试点的南京智能园区项目正式立项。该项目小组本着“重点选择具有需求响应潜力的用户,实现电网企业和用电企业的共赢”的原则,最终选定江宁开发区20家企业进行试点。
智能园区项目将使园区用电管理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主动性,客户对自身电能的使用更加直观、形象和方便,能够更好地与电网进行互动,通过优化园区用电结构、建立虚拟电厂、结合相关支持性政策、提供能效分析服务等一整套用能管理解决方案,实现园区的智能用电。智能园区建设可以给园区、用户、供电公司多方带来直接或间接收益,为同类型建设起到标杆作用及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