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零碳园区与零碳电网 返回

思科:以九大战略护航试水智能电网

作者: 来源:国家电网 发布时间:2011-12-2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坐在思科公司远程呈现室里作今天的能源分析简报时,我一直在想两件事。第一,能采用远程呈现这种方式实在是太开心了,因为我不必在机场和飞机上浪费一天的时间。第二,我如何找到一个简单、单一的主题,串起这么多的内容和启示,并在思科公司长达两个小时的会议中将其贯穿始终。
 
   最后,我放弃了只做简单总结的想法,而是列举了下面我认为最为重要的9点内容:
 
  1. 思科集成了信息技术(IT)和运营技术(OT)。
 
  凭借其网络系统和后台管理装置,思科公司与世界85%的公用事业公司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如今,该公司正从其传统的IT领地转移,谋求在OT方面的专业化发展,并深入了解电力系统的特殊性。他们聘请了一批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包括电力工程人才在内。两年以前,我还不确定他们能否适应OT。现在看来,他们不仅适应了,而且还将推进整个事业的前进。
 
   2. 思科正在开展通信业务。
 
  我至今还未弄清思科公司的业务界限,但有一点我很确定,思科向场域网络推进的速度比我预想得要快得多。在谈到与加拿大第三大电力公司Bc hydro的业务时,思科声称,Itron公司负责提供仪表及其数据管理服务,而思科则负责管理场域网络。思科还称,其他的仪表合作商也已决定从通信领域撤离,转而聚焦计量和数据管理业务。我不期望思科将通信模块内嵌入仪表,但是看起来他们将开展其余大部分的业务。如果发现新情况,我会及时澄清。
 
   3. 思科或已解决混合网络问题。
 
  大多数公用事业公司同时运行着多个不同的通信系统,还有一些公司仍在沿用20年前的系统。思科公司为其场域网络设计了一个双层架构,浮动于该架构上方的是一个“服务帆布”,主管思科及其合作伙伴提供的众多服务。在较低的层次上,该架构与多个网络相连,这些网络都是为电动汽车、高级计量体系、太阳能光伏等特定目的而建立的。通过这种方式,多个网络可以在同一地点被集中统一管理,安全性更高,管理更先进,互操作性更强。
 
  4. 思科正在开发自己的参考架构。
 
  该架构以GridBlocks命名,与此同时,思科还将以类似的努力展开与埃森哲、IBM以及微软的合作与竞争。乍看起来,思科公司的产品在OT方面要更为先进,且拥有更加精密的方法来修整IT网络,以应对电力网络的特殊需求和挑战。
 
  5. 思科的架构强调将核心网络平台作为必要基础。
 
  细观IBM的架构,你会发现它依托于IBM的服务和服务器。微软公司的架构也意味着以微软软件作为基础。那么,你也就不必对思科的口头禅——“网络即平台”大惊小怪了。我相信,这一想法将引起众多公司主管的共鸣,因为为了多次重复享受各种新的服务,他们都打算改变独立的应用程序集合形式,而转向企业级网络。
 
  思科传达了一个关键信息:我们将为您打造一个多业务场域网络,在未来几年内您可以充分利用和信赖它。其他厂商如Sensus公司、银泉网络公司和Tropos网络公司,虽然也传达了类似的信息,但其背后承载的意义远不及思科公司。
 
   6. 思科还将提供商业与政策架构
 
  据我所知,思科公司在探索新型商业模式、证实和利用新技术方面,要比其他公司都努力得多。我期待他们的商业模型模板能很快亮相,然后是其政策框架的出台。
 
  7. 思科正着手解决迎面而来的监管障碍。
 
  智能电网的销售正出现放缓势头,但原因不在于技术受阻,而是遇到了制度障碍。不赞成简单抱怨的做法,思科公司正积极游说,努力改变当局的想法。如果获得成功,我们都得感谢IBM和思科这两家公司,因为它们在启发决策者和监管者,做大智能电网这块产业蛋糕的事情上可以说功不可没。
 
  8. 思科面向最高级别开展业务。
 
  思科公司的许多业务(甚至有偿咨询)都是与公用事业公司的CEO、高层决策者以及能源部长直接进行洽谈而成的。
 
  9.思科对研究开发投入巨资
 
  IBM对我来说一直都是智能电网研究界的英雄,因为它投入的是最多的(迟早的事)。思科目前正奋力攻入智能电网领域,并采取了更为聪明的新方法。例如,该公司通过将技术变量用于其他网络视频,发现了一种更为省钱的方式来传送整个大陆的大批同步相量数据。但是思科并不仅仅停留于新技术的研究,他们正借助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之力,开展新型商业模式和新型政策模式的调查。
 
  虽然这些材料我只用了几个小时来消化,但是乍看起来,它们代表着一种进步,而且是振奋人心的进步。鉴于刺激浪潮已经偃旗息鼓,行业也正在寻找新的引爆点,思科公司在这时恰恰显现出了一种承诺、信心和力量,这对胆战心惊的公用事业公司来说无疑是一支强心剂。
 
分享到:

关键字:思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