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陆丰6台核电机组一次核准

作者:记者 徐小舒 谢文川 来源:中国电力报 发布时间:2022-05-1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4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陆丰3个核电新建机组项目共6台核电机组被一次性核准。其中,中核集团浙江三门核电二期、国家电投山东海阳核电二期项目均采用国产化CAP1000技术,中广核广东陆丰核电项目采用“华龙一号”技术,两种技术均为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

至此,我国依然保持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20台以上的规模,稳居世界首位,产业复苏势头明显。

技术创新促进产能极大释放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发言权。”从CNP1000、CP1000、ACP1000再到“华龙一号”,20年间,研发设计团队突破了一个个技术瓶颈,在自主创新核电技术上坚定不移。2015年,自“华龙一号”首堆工程开工以后,团队不断汲取经验反馈,持续提升“华龙一号”的安全水平和经济水平。

随着“华龙一号”首批示范工程、“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的建设,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在系统设计、关键设备制造、施工建造、调试等各阶段的技术、工艺流程均得到验证和巩固,形成了标准化、品牌化的技术体系,为批量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根本技术保障。

核电是高科技战略产业,一次性投资金额大,产业链条长。多年来,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核电装备与原材料研发制造,形成了每年8~10台/套大型压水堆主设备制造能力。但由于前些年开工项目不足,曾导致已形成的产能放空,为相关装备制造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营压力。自2019年开始,我国陆续核准新的核电机组开工建设,核电产业链相关企业经营压力逐渐得到改善。

此次新核准的6台机组项目涉及总投资约1200亿元,将对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保持核电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核准的项目中有4台核电机组采用国产化CAP1000技术,将对我国承担国产化CAP1000后续核电项目建设任务的相关工程建设企业及装备制造企业带来利好。

此外,从“华龙一号”相关项目来看,共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供应商,为我国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整体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能,也为我国先进核电技术“走出去”带来诸多发展契机。

新建机组耦合新能源项目护航电网安全运行

近3年来,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节奏稳健有序,技术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2021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十四五”时期积极有序推进沿海三代核电建设,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7000万千瓦。在此基调下,2021年、2022年两年,沿海核电均有新项目核准。今年以来,相关规划和文件中对核电的着墨明显更多,关键词仍然是安全、积极、有序。

“双碳”目标下,随着我国能源、电力需求维持刚性增长,核能发电作为高效稳定、受自然条件约束少的大型支撑性低碳能源,将在保障能源安全、电力供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产业链上游,天然铀能量密度大,易于较大规模长期储存,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发展核电有助于提高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可见,此次核准核电项目是基于我国核能发展已有的基础和条件,也综合考虑了我国现行阶段电力需求、能源结构调整、碳减排、能源安全等因素。

从区域层面看,新核准机组分布于浙江、山东、辽宁、广东省。现行阶段,上述4省一次能源自给率偏低,省外调入用能占比高。同时,4省火电占比分别为63%、76%、64%、67%,均高于全国59.2%的平均水平。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战略研究部的数据显示,未来五年,4省存在电力缺口将分别达到约700万千瓦、850万千瓦、300万千瓦、1600万千瓦。记者了解到,新机组项目将与4省新能源项目协调互补耦合建设,不仅有利于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消纳,也可优化四省电源结构,提高清洁电力比例。项目建成后,还可为电网提供清洁低碳、稳定可靠的基荷电源支撑,有利于保障区域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核电发展而言,比预想的还有更大发展空间。”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副研究员李言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核电具有能量密度大、电力输出稳定、单台机组装机容量大、能源转换效率高、占地面积小、长期运行成本低、运行寿期长等优势,将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分享到:

关键字:核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