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从销量不断攀升,到“蔚小理”等新势力品牌异军突起,再到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科创企业入局,进入“十四五”,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加速提升的良好态势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
1、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已累计推广1033万辆,突破1000万辆。
凭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愿望正在逐步走向现实。而在此进程中,无论是以比亚迪和上汽通用五菱为代表的传统车企,还是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都在激烈的竞争下成为强者。
在行业分析网站Clean Technica统计的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中,比亚迪凭借超过59万辆的销量位列第二位,上汽通用五菱的销量达到45.61万辆,占据榜单的第三位。此外,上汽乘用车、长城汽车、广汽乘用车、奇瑞汽车、小鹏汽车、长安汽车均排在前二十名内。
关于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产品极大丰富,第二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大幅提升,第三是疫情的影响下,个性化出行需求的提升。
2、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更激烈
3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
4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举办的例行发布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付炳锋预计,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将达到500万辆的规模,在全球的引领作用将会进一步得到凸显。
受政策及市场多重因素影响,汽车的新能源化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不过,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也将更为激烈。
在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已云集众多实力派选手,不仅包括比亚迪、广汽埃安、长安新能源等传统车型的强势布局,也有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造车新势力虎视眈眈。此外,华为、小米等科创企业也相继进入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中。据天眼查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数量有198家,其中有150家是在2018-2020年之间注册。
值得注意,美国、德国、日本作为汽车工业强国,拥有的汽车企业分别为4家、6家和9家,随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国汽车市场也将进入大浪淘沙阶段。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预言,未来国产车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也就2-3家。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曾表示,未来关停并转的企业还会更多,最终中国车企将只剩5-6家。
除了中国新能源车企之间的激烈竞争之外,合资品牌也将逐渐加入到市场的争夺。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合资企业会在2022年和2023年集体发力,2023年中外品牌新能源汽车竞争将进入激烈期。此外,欧阳明高表示,今后5年是一个窗口期,市场高速增长,竞争持续激烈,5-10年后将有一次企业大洗牌,肯定会淘汰一批,究竟鹿死谁手,现在无法预测。
3、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降成本
技术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最大的源泉,谁抢占了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抢占市场及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技术实力的比拼。
例如,坚持“技术为王”的比亚迪通过多年的潜心研发,在纯电动汽车上运用的技术包括e平台3.0、八合一电机总成以及双重热管理系统等。在混动领域则配合专用发动机,做到了DM-i超级混动和DM-p高效动力。正是由于强大的技术实力,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曾豪言,比亚迪什么都可以造,底气就是技术。
此外,面对未来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实现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更是车企立足市场的关键。
崔东树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核心特征是降成本、快速规模化。他举例表示,特斯拉生产一辆车用时10小时,我们生产一辆车22小时,大众是28-30小时,差距一半以上时间,差的就是成本,商业将面临制造环节的成本降低。
欧阳明高在谈到新能源汽车实现市场化时认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具备了完全市场化的能力,但关键还要降低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成本。
比亚迪官方信息显示,今年1-4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为390212辆,同比增长397.63%。其中,纯电动汽车的销量为200626辆,同比增长266.69%。插电混动汽车的销量为189586辆,同比增长699.91%。
对于比亚迪取得的成绩,尤其是插电混动车型的高销量,崔东树在接受《新能源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比亚迪的DM-i技术实现了低成本的突破,使插电混动汽车的价格实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他认为,比亚迪插电混动汽车销量的增长,关键在于技术突破和成本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