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零碳园区与零碳电网 返回

2012年东莞电网建设投资21.27亿元

作者: 来源:信息时报 发布时间:2012-03-2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今年东莞电网建设计划投资21.27亿元,加快推进实施"十二五"电网规划特别是重点工程的规划建设,计划年内建成投产主变容量80.7万千伏安、输电线路92.6千米及配网项目一批,争取500千伏纵江(东纵)输变电、海丰电厂送出线路(东莞段)等重大项目下半年开工建设。”3月26日,东莞供电局局长雷烈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今年东莞用电最大负荷缺口160万千瓦,若东莞调峰电力认购政策能顺利实施,缺口将进一步缩小。
 
    160万千瓦是最大缺口 预测只会在二季度出现
 
    由于目前东莞仍处于枯水期,加上省内机组装机容量不足,尤其是新投产机组数量少,东莞电力供应形势仍然紧张。今年全市最大负荷缺口的最新修订数据为160万千瓦,比年初预测的200万千瓦有所减少。不过,雷烈波透露,预测缺口160万千瓦是最大的缺口,只会在短时间内出现。第一季度全市错峰基本控制在“开六停一”范围内;预测第二季度形势比较紧张,最大缺口160万千瓦;第三、四季度有所缓和,但要视水电出力情况而定。
 
    雷烈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外力破坏电力设施是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外力破坏包括违章施工、盗窃破坏电力设施两大类。“我们曾在一周内发现近5起野蛮违章施工导致电网破坏的事件,也有部分人窃电导致用电安全隐患。”雷烈波表示,今年东莞供电局将进一步认真做好巡视,及时发现、清理、整治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及附近违章违法开挖、修建建筑物、爆破、吊装和在埋设的电力设施上取土、打桩、钻探等危及电力设施安全运行的隐患,提炼输配电线路、设施防外力破坏经验,积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外力破坏问题;同时,将加强与政府、公安、“三电”办、治安联防等单位沟通,建立“政企联动、警企协作、群防群治”机制。
 
    通过开源和节流两方面 完善电网增加电力供应
 
    为适应东莞经济高水平崛起的需要,东莞供电局主要通过“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完善电网、增加电力供应。“开源”指加快电网发展,“节流”即推进节能减排。
 
    通过加快电网建设、确保规划的输变电工程按期投产来提高东莞电网供电能力,是保障电力供应的重中之重。目前,东莞供电局编制了详尽的电网规划,以及争取广东电网公司安排充足的电网建设资金,特别是500千伏纵江输变电和海丰电厂送出两项工程,是解决粤东电力送出下载东莞、有效缓解东莞缺电、完善电网结构的关键工程。经过前期大量工作,目前这两项工程很快将进入上报核准及工程建设阶段。同时,将积极争取市镇两级政府支持,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增加电网专项规划,并争取在2012年3月底前将东莞中心城区(莞城、东城、南城、万江)电网专项规划纳入相应区域的控规,6月底前完成电网专项规划纳入其余各镇控规。
 
    在推进节能减排方面,东莞供电局将加大力度,在企业中开展节能活动,免费为客户开展节能诊断;为客户提供专业节能服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引导客户开展各项节能改造工作,助力企业降低产品能耗;办节能技术推广会,大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节能模式。另外,结合电网技术的发展,通过规划节能措施,消除重载线路和主变等节能薄弱环节,减低重载设备能耗;积极采用大容量节能型主变和大截面导线,提高设备节能水平;在运行上强化节能调度、电网经济运行和优化无功控制,提高电网的经济性。
 
    市民今年将享个性化服务 可同城通缴和网银缴费
 
    为满足不同客户的缴费需求,东莞供电局正建设自助服务渠道、推广缴费服务金融化,让居民客户体验“电费轻松缴”服务。而目前的缴费方式仅有银行代扣、银行实时代收(已开通银行有工行、农商行、邮政储蓄银行)、单笔扣费、POS机、转账、现金交款单和现金缴费等,现时已实现了支付宝、工行及农商行的网银缴费功能。
 
    据介绍,今年6月市民将享受“同城通缴”的缴费服务,可在任一供电营业厅、各代收费机构实现跨镇区缴费业务;同时,全市各供电营业厅增配自助缴费终端,市民可通过自助缴费终端采用现金或银行卡缴费,全面实现工行、建行、中行、农行、邮储、东莞商业银行“六银网点”实时代收费,市民可通过六大银行全市任一网点的营业柜台缴付电费。另外,今年12月东莞将实现网上营业厅投运,试行“网银缴费”、“银行自助终端“,提供24小时全天候个性化缴费服务;同时,第三方机构代收费业务也将实现。
 
    雷烈波透露,今年东莞供电局还将对短信营业厅的服务功能进行拓展和丰富,实现短信故障报修、短信报装服务;实现通过数字电视渠道查询、办理用电业务,并同步在网上营业厅完善相应功能。
 
分享到:

关键字:2012年 东莞 智能电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