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产业与投资角度上的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链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发布时间:2014-06-1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14年6月7日,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在京召开,400余名来自国家部委、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高校院所和企业的代表参会,共话“生态文明与新能源革命”背景下的全球新能源发展。在8日举行的储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论坛上,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汽车产业咨询中心总经理张谦发表演讲,北极星电力网整理现场内容如下:

 

张谦:感谢毛宗强主席,刚才吴锋教授已经讲了,在技术方面讲了一些储能和动力电池的情况,我们赛迪顾问是工信部下属的一个研究院,这个研究院主要做产业方面研究,所以今天这个报告主要从产业和投资角度来讲一讲新能源汽车包括储能产业链上的关系,因为毕竟储能产业现在还是一个示范阶段,产业链这块主要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来分析,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协同效应,我们看来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很大的一个机会。今天讲的话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第二从产业链角度入手讲一下核心的材料以及核心的部件环节里面的一些产值和他们的一些竞争态势的方面。第三部分从电池的循环利用角度来讨论一下将来对储能市场的影响,最后是汇总。

 

从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来说,这几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从量上来看还是以HEV这样一个车型为主,但是最近三年应该说PHEV和EV的增加数量很快,一方面是取决于各国政策,另一方面在节能环保包括碳排放领域,各国的限制政策都要求一些车型必须推出HEV和PHEV,在这种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地位在国际上逐步在提升。2013年最重要的事情是特斯拉的崛起,在2012年他可能只有三千辆的销售,但是在2013年一举达到了两万多的销量目标。特斯拉2014年有望达到3.5万辆的市场,其中中国市场他们预计应该是在五千到一万辆的水平,而且值得关注的是如果在中国的销量达到30%的时候,特斯拉会考虑在中国建立合资工厂。从特斯拉成功的原因来看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全新的思维,定位在跑车,这样的思维下他的产品就可以在传统的汽车领域里占到有利的竞争地位。第二个是创新的商业模式,通过租赁、超级充电站、直销等模式,跳出了传统车企销售的窠臼。第三个,比较强的技术整合能力,特斯拉其实他的很多核心部件都是采购于外部供应商,但是他也拥有他自己核心的竞争力,就是电池管理系统,从这点上来看,在核心的技术领域,只要恩能控制一到两项,通过技术整合也能快速实现新能源汽车这样一个产业的发展。

 

这是2014年一季度不同的电动车车型的销量对比。这几年中国的产销量增长比较快,但是总体低于预期,主要是因为国家制定了2012到2015年的规划,要求到2015年实现50万辆的市场规模来看,我们国家从现在情况来看还远远没有达到。从2014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售情况来看,最大亮点应该就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插电式的增长可能会给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增长带来一些变数。此外是低速车的快速增长,应该说在体制外的这种低速的电动车,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这几年取得快速发展,当然也存在很多问题,不可忽视的是低速车的增长代表了市场对低速车的定位或者这样一个细分产业有这样一个市场空间。从目前的政策来看,山东省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来规范低速车的发展,从工信部来说,通过一些调研也在想把低速车发展纳入一个正规化的途径。应该说低速车在国外的发展也是得到一些支持的,如果在政策方面能够进一步规划这块的话,应该说对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大的帮助。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出台了很多政策,从最近的一些动态来看,新能源汽车政策得到了高层的认可,一个是李克强总理、马凯和张高丽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视察新能源汽车汽车产业,另外是2013年之后的政策的真空期,反而给了高层领导更审慎的角度去审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情况。从产业来说,虽然我们现在支持政策到2015年,但是实际上会延续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一个政策,一个是2009年的规划,在2013年9月四部委提出的《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确定了未来两年有30万辆的推广规模。

 

面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外资企业一直在觊觎这个市场,这是跨国企业在中国布局的大致情况。在一季度,一个是三星在西安的投资,这个投资将来是为了配套宝马i系列汽车在中国的销售,还有华晨,也可能会使用三星电池。另外在三星推动下,LG在今年下半年应该会在中国也投一家动力电车企业。另一个是在美国,特斯拉要投资50亿,在工厂要做一个超级锂电池企业。松下从承诺上来看已经决定在美国进行这样的投资,我们都知道日本企业其实是决策非常慢的,如果松下能在美国做投资的话,其实会带动一些产业链,包括关键材料在美国落户。

 

下面讲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主要是一个上游材料、关键部件、整车和基础设施和服务四个领域。这几年的发展,包括前五位锂电池企业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动力电池这几年变化非常大,动力电池企业如果能够和下游的汽车厂产生合作机制,就能够取得自己在动力电池产业中的地位。从2012年开始,因为特斯拉带动,松下一举成了第二大动力电池供应企业。

 

从主要汽车发展的趋势我们选择了两家,一个是大众,一个是Toyota,一个是重点开发PHEV车型,第二个是燃料电池汽车的量产。

 

动力电车的发展为下游的材料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分析了国内四大锂电池企业,像ATL、力神、BYD都是发展比较快。从正极材料来看,占据锂电池40%左右成本,战略地位显著。下面是韩国一个比较重要的企业,他们对材料开发的计划。负极材料这几年国内的增长非常稳固。带给负极一个新的机会,一个新型负极。整个电解液领域成本竞争压力非常大,从下面这张图的成本比例上看,六氟磷酸锂的成本比重迅速下降,新型添加剂成本迅速上升,这是六氟磷酸锂的投资情况。从隔膜来看,国内技术实力比较低,都是以进口为主。隔膜投资是比较多的,但是成功案例比较少,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很好的产业化的前景。另外从驱动电机来看,中国的成本优势,这几年增长比较大,2013年出口大约十几万套。从电控来看,一个是BMS,刚才也说到特斯拉最核心的就是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在电池里面尤其在汽车里面,包括储能里面,对储能的系统都非常重要,也给国内的PACK企业提供了机遇。充电站领域,主要的运营企业还是比较大的垄断型的公司,留给新能源汽车企业其实就是在充电模块和充电设备方面应该说有些投资机会。在运行这块,这三个模式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我们想说的其实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一种产业和资本的融合带来的一个新的商业机遇。

 

在储能讲,全球储能市场这几年呈现了将近30%的增长趋势,而且西欧亚太和美国是主要的储能市场领域。从储能技术来看,物理储能占的比例非常大,但是因为它的便捷性和它配合智能电网这些方面的发展,成为全球的重点。各种电池都有,锂电池逐渐变成比较热的一块,主要是和新能源汽车有一个耦合。从中国化学储能规模来看,我们也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应该说4G储能和现在正在推的光伏电站的发展对中国储能市场是一个机遇。从一些示范项目来看,应该说锂电池储能变成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向,从中国和日本以及美国产业政策对比,中国储能政策在经济方面、运行方面都和国外还有差距,尤其是制定优惠电价等方面中国还是需要研究发展的。

 

最后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梯级利用是储能领域使用的新机遇。在国外来说,他们都在做这样的示范,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商业化示范很少,只是技术性示范很多。未来储能与新能源汽车投资机会主要围绕六个方面,第一个是动力电池的投资机会,第二个是围绕电控领域的投资机会,第三个是围绕电机领域的投资机会,第四个是充电站基础设施投资机会,第五个是运营投资机会,第六个是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和储能的机会。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