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网建设与运行 返回

一线连甘陕 陇电惠关中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电网头条 发布时间:2022-06-2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发端于奔腾的黄河之畔,翻过高原,跃过山岭,穿过莽莽秦岭,50年前,我国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刘(家峡)天(水)关(中)输电线路建成投运,成为我国电力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在甘肃天水,我国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刘家峡—天水—关中输电线路的枢纽变电站秦安变电站平稳运转,日夜不息,为迎峰度夏期间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发挥作用。

截至2022年6月16日,刘天关输电线路运行50周年。50年来,刘天关输电线路累计输送电量740亿千瓦时,为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力更生 中国超高压迈出第一步

1964年,为解决西北“大三线”建设的电力供应问题,缓解陕西关中地区电力供应紧张情况,为西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提供充足电力支撑,国务院提出在西北地区建设330千伏输变电工程。这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工程。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年代,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地区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设计院、制造厂、施工安装公司等50多家单位共3000多名员工和近万名工程建设人员为这条线路倾洒了汗水和热血,奉献了智慧和才华。

西起甘肃刘家峡水电站,经天水330千伏秦安变电站,东至陕西眉县330千伏汤峪变电站,工程横跨甘、陕两省14县。工程沿线地形复杂,从刘家峡水电站经临洮至陇西段线路铁塔几乎全部沿山势修建。线路架设在海拔600米到2500米的高原上,翻高山峻岭,跨大河峡谷,穿密林深沟,越冰雪覆地,蜿蜒曲折。“线路跨越铁路干线、重要通信线路等28次,施工难度前所未有。”当年参与工程建设的施工班班长、今年85岁的李成秀回忆。

工程建设者早出晚归,硬是靠手提、肩挑,将一袋袋水泥、一筐筐砂石运到山上。没有水搅拌混凝土,他们就在山体上挖个蓄水坑,从山下十几里远的小溪挑来一桶桶水。“当时基础浇筑所用的砂石、水泥基本都是大家用筐背到现场的……”今年95岁的张世金当时负责甘肃段工程建设后勤保障工作。面对运输车辆少、装备落后等挑战,他和建设人员将成千上万吨材料、器械,从十几里、几十里外运到现场。

1972年6月16日,刘天关输变电工程正式建成并开始送电。该工程实现了陕甘两省电网互供电力30万~40万千瓦,黄河丰水季工程可以西电东送,枯水季则东电西送,达到水火相济的目的,同时将陕西、甘肃、青海电网连接起来,形成一体的电力网络。陕西、甘肃两省拉开了330千伏电网建设的序幕,两省电网逐步形成了横贯东西、纵穿南北、覆盖全省的330千伏主网架。

自主创新 创下多个“第一”

刘天关输电线路建设前,我国输配电事业刚刚起步,最高电压等级为220千伏。由于设备新、技术难,国家将依托刘天关工程开展的330千伏输变电技术研究列为当时全国31项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之一。

“第一”意味着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技术人员凭借笔算、手绘,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包括大型变压器在内的23种超高压设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为以后33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设计、安装打下了基础。

刑耀西是原天水供电局陇西高压工区主任,全程参与了刘天关输电工程建设。他和工程技术人员运用了内拉线组装铁塔等新工艺,研制了双飞轮车、双钩紧线器、补胶滑车、特制把杆等专用工具千余件,解决了立塔放线和安装悬式绝缘子、防振锤、引流线等难题,加快了施工进度,确保了施工质量。

330千伏秦安变电站和330千伏汤峪变电站是该工程的枢纽变电站,被列为国家“六五计划”重点建设工程,是我国自主设计、自行制造、自行施工、自行调试、自行运维的首批330千伏枢纽变电站。站内全部设备由我国技术人员设计、国内厂家制造,许多设备的试验项目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刘天关线路投运后,刑耀西牵头组建了甘肃天水330千伏高压工序带电作业班,开始尝试330千伏输电线路带电作业。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刑耀西作为330千伏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工法主创人员受邀走进人民大会堂。会上,33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技术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刘天关超高压输变电工程获得国家优秀设计奖。

以刘天关输变电工程技术为基础,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借鉴500千伏输变电技术经验,于2005年建设了全国第一条750千伏输电线路——青海官亭—甘肃兰州输电线路,甘肃电网正式迈入750千伏时代。

几经改造 老线路发挥新作用

刘天关输变电工程设备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第一批330千伏超高压设备,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1978年2月,时值黄河凌汛期,刘家峡水电厂发电量少,客户用电量也不高,所用工程技术人员对刘天关线路开展了一场大规模检修,旨在消除缺陷,确保设备高效运行。

那时,汤峪变电站的二次系统是采用晶体管元件组成的最新设备,没有实际运行数据资料,出现问题经常难以解决。一次,运维人员发现一个开关的重合闸保护动作不灵。几名技术人员把图纸翻了一遍又一遍,线路查了一段又一段,试验了1次、100次、200次、500次……经过1000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问题症结,彻底消除了设备隐患。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天关输电线路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整体改造,更换了支架、绝缘子、开关等,引进了一些国外设备。改造后,线路输电能力进一步提升,缓解了宝鸡乃至陕西省的用电紧张情况。

如今,伴随着我国电网电压等级不断提高,刘天关输电线路结束了跨省联络的历史使命,被750千伏输电线路逐步取代。刘天关输电线路开断后,大部分线路被其他新建330千伏线路利用,支撑了甘肃电网330千伏网架的不断发展。2017年,国网甘肃电力利用原刘天关线路部分区段改造建成330千伏宝秦线,与陕西电网解环,甘肃电网通过750千伏麦宝线等4条750千伏线路向陕西输送清洁电能。

分享到:

关键字:电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