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6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指出,坚持生态优先、多元融合,大力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
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肩负着保障华北、西北、东北等地用能需要的重大任务。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计划以库布齐、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为重点,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在制造端,一场由光伏治沙开启,应对土地荒漠化的生态硬仗向沙漠深处快速挺进。在光伏人看来,这场战役有着以小见大的特殊意义,即组件尺寸是小,性能稳定可靠是大;项目建设是小,捍卫以新型电力系统为主的能源安全是大;“光伏+”模式探索是小,修复生态环境是大。
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光伏治沙成效显著。
01
建立健全新能源供应体系
在外界看来,地处特殊地理位置的蒙西电网有如北部屏障,独立而神秘。
实际上,覆盖内蒙古中西部八个盟市的蒙西电网,通过两回两路线路与华北电网相连,最大外送能力可达420万千瓦。目前,蒙西电网总装机规模7915.55万千瓦,火电装机4593.75万千瓦,光伏装机1076.34万千瓦,风电装机2033.75万千瓦。
内蒙古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海利表示:“自2015年起,蒙西地区新能源装机呈现指数级增长,包括风电和光伏装机都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近三年,蒙西新能源装机增长速度均在6%以上。蒙西电网新能源发电量在2021年出现峰值,2021年蒙西电网新能源发电量达到了671.65亿千瓦时,较2015年增长幅度达到141.58%。”
全盘来看,内蒙古推动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已经初见成效。
2021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两率先、两超过”的目标,即在全国率先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超过火电发电总量。
蒙西新能源发展空间十分可观,到2025年火电装机要达到5380万千瓦,包括一些适应性、新能源基地送出的配套电源,新能源装机达到7340万千瓦。2025年,新能源发电量要达到1515亿千瓦时,到2030年要达到2278亿千瓦时。
“依据上述目标,蒙西地区是新能源发展的主战场。受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湿地保护的限制,除去大量的沿岸和边境线,蒙西沙漠戈壁主要集中在包括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等地区。”王海利强调。
02
寻找生态修复样板
众所周知,土地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对于生态安全、消除贫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对此,光伏从业者孜孜不倦地研究光伏对于全球荒漠化的治理以及地球生态修复的意义。
2017年,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实施了光伏治沙项目。该项目是国内首个规模化应用双面组件的光伏电站,在满足荒沙治理灌溉等设备用电需求的同时,余电上网。
光伏治沙区通过四周及板下的各类种植,降低近地层风速,减少输沙量,固沙改土作用明显,沙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流动沙地可在短时间内向半固定或固定沙地转变。
库布齐光伏治沙项目按照“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产业扶贫”的立体发展新模式,光伏治沙创造了“治沙、生态、民生、经济”四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商业路径。
自新能源成为内蒙古能源结构调整的主力军,以能源结构转型带领产业结构转型的步伐越走越快,将全产业链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高效、循环、清洁、低碳的绿色制造体系,同时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一体推进风光资源开发、产业链延伸配套和场景应用拓展。
目前,隆基全产业链项目已在鄂尔多斯开工建设,该项目在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发展区投资建设年产20吉瓦的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30吉瓦的高效单晶电池项目,还有5吉瓦的光伏组件项目,是在技术先进性、成本经济性方面具备全面领先优势的全产业链项目。
依托光伏产业链,隆基还将打造以荒漠治理和采煤沉陷区治理为主要应用场景的光伏电站,通过打造全生命周期高可靠性光伏电站,寻求土地资源、太阳能资源合理利用的最优解。
隆基中国地区部总裁刘玉玺表示:“2030年,国家规划建设风光大基地的装机总量4.55亿千瓦,相当于14个上海市的峰值用电需求,或19个北京市的峰值用电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与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相比,第二批风电光伏大基地重点提出鼓励采用设备技术先进、发电效率高的风电机组和光伏组件;鼓励建设集中式、共享式储能,最大限度发挥储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