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技术>飞轮储能 返回

英利:飞轮储能“十二五” 量产45万台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2-06-1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英利进军飞轮储能技术,是英利对传统光伏产业一个衍生和支撑,瞄准解决新能源发电并网瓶颈,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平滑并入电网。

 
英利进军飞轮储能技术,是英利对传统光伏产业一个衍生和支撑,瞄准解决新能源发电并网瓶颈,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平滑并入电网。
 
一年过去了,英利飞轮储能项目进入中试阶段。
 
5月24日,由中国英利集团投资组建,专注于磁悬浮飞轮储能研究的北京奇峰聚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涛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历时3年的研发,国内首台1千瓦时的储能飞轮样机去年在英利顺利下线,目前已经进入产品测试和中试生产阶段。”
 
“十二五”期间,英利投巨资掘金飞轮储能,至少生产45万台,今年计划生产1000台套。
 
针对英利大规模大进军飞轮储能技术,蒋涛表示,这是英利对传统光伏产业一个衍生和支撑,瞄准解决新能源发电并网瓶颈,通过储能系统来弥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缺陷,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平滑并入电网。
 
巨资掘金飞轮储能
 
继去年7月,英利集团高调宣布进军飞轮储能领域后,飞轮储能技术才算是真正进入国人视野。
 
所谓飞轮储能,是利用高速旋转的飞轮将能量以动能的形式储存起来。需要能量时,飞轮减速运行,将存储的能量释放出来。
 
当前,日本、美国的研究机构及欧洲的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德国的物理高技术研究所、意大利的SISE均在开展高温超导磁悬浮轴承的飞轮储能系统研究。但是,由于材料造价昂贵,当前也只能用于军事及核设施,无法实现商业化运营。能耗高,负载能力差成为商业化的最大瓶颈。
 
“去年,英利首批磁悬浮飞轮储能电池设备样机正式推出,目前已进入中试阶段。”蒋涛如是介绍。这项带来储能技术的颠覆性突破已经引起了美国、德国、意大利以及日本等西方及亚洲国家的高度关注。
 
所谓中试,即正式投产前的小规模试验,“按照计划,今年预计生产1000台,投入市场100台,中试阶段持续到2013年底。”
 
按照英利首席执行官苗连生的一贯的风格,蒋涛介绍,“产品一定要先做好,具有行业领先优势和竞争力之后,才会考虑正式投产。”
 
而中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测试磁悬浮飞轮储能电池设备产品的稳定、可靠性,为后来大规模正式投产做好充分准备。
 
对于英利所做的飞轮储能设备科技含量,蒋涛表示,从综合实力,尤其是稳定性来看,和美国相比,英利的飞轮储能设备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蒋涛看来,飞轮储能设备作为太阳能发电一体化的储能设备,只是英利传统光伏产业链的一个衍生,为确保其新能源发电的稳定、可靠性提高一个支撑点。
 
“按照目前的计划,截止到2015年,英利将投入十几个亿亿,生产45万台飞轮储能电池设备。”蒋涛说,这也是继“六九硅业”、“熊猫电池”后,英利定的下一个投资研发的重点项目。
 
英利集团历时三年对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进行研发,攻克了磁悬浮支撑技术、飞轮系统控制技术、高速高效永磁机技术等五项关键技术,已申报15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已授权7项,实用新型专利已经全部授权。
 
而从英利的第一批样机设计规模来看,英利更看好中小规模的飞轮储能设备市场前景。
 
蒋涛介绍,这取决于英利飞轮储能设备的市场定位,一个是智能电网市场,另一个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市场。
 
“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市场需要小重量的储能设备.例如对家用或者商场用的太阳能发电进行储能,需要相匹配的飞轮储设备;同时,20千瓦左右的小储量飞轮储能设备,重量轻,放在车顶上,就可以作为其太阳能发电一体化的储能设备,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相对来说,蒋涛表示,大储能电池设备的应用领域并不广泛。
 
准备量产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博士唐西胜看来,飞轮储能技术是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储能技术之一。
 
英利数年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蒋涛表示,相比锂电池、铅酸电池,飞轮储能具有诸多优点:储能密度大、效率高、成本低、寿命长、环境污染小、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等,是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储能技术之一。
 
实际上,全球已经纷纷开始开发飞轮储能市场,根据市场研究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最新发布的报告,从2010年到2014年,全球飞轮储能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
 
不过,国内飞轮储能市场的开始发力也只有3、4年时间。
 
英利以其的大手笔的投入引起了行业的广泛注目。早在2005年,苗连生已经对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情有独钟,并对国外的储能技术进行追踪,2008年,已经摸到门道的英利开始对储能进行实质性研究。2010年,胸有成竹的苗连生正式组建北京奇峰聚能科技有限公司,并请来北航的博士后蒋涛出任总经理,首笔研发费用就是6000万。
 
记者调查发现,我国的飞轮储能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30多年来,飞轮储能只获得过两个“863”探索项目和一个“八五”攻关项目的支持,除国防领域外,公开的总共投入经费不足500万元。
 
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飞轮储能的研究开发持续了50多年,飞轮储能的研发获得了巨额的风险资金。
 
以美国飞轮储能研发的代表性企业Active Power为例,曾连续几年从其母公司获得高达1000万美元/年的研发经费。
 
戴兴建介绍,按照美国的发展经验来看,飞轮储能研究要想有所突破只能依靠产业界的力量。
 
蒋涛也称,国内飞轮储能电池设备生产的企业不多,除了英利,大概只有4家左右,大部分都是做代理,目前国内飞轮储能设备研究比较靠前的主要以高校为主,比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而高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领域,缺乏产业化的实验平台。
 
针对英利大规模大进军飞轮储能技术,蒋涛表示,主要是瞄准解决新能源发电并网瓶颈,通过储能系统来弥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缺陷,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平滑并入电网。
 
而天津、海南、河北、北京四地的政府也都提出了相应的优惠条件,希望英利把飞轮储能设备生产线放在当地。
 
蒋涛介绍,一旦投产,飞轮储能电池设备的生产量将非常大,预计将分散布局资金,项目总部设在北京,包括产品研发中心、技术测试中心、管理运营中心及3条示范生产线。生产基地主要设在保定,海南和天津也可能具备一定产能。2012年已获得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的支持和北京市科技主题项目的支撑,一期的产品将和光伏结合较多,譬如分布式独立太阳能光伏供电系统、离网。
分享到:

关键字:英利 飞轮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