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国家能源局日前透露,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11亿千瓦,同比增长15.1%;其中,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装机突破7亿千瓦。1-5月份,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4349万千瓦,占全国发电新增装机的82.1%,已成为我国发电新增装机的主体。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风电、光伏发电和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不断提速,产业协同和融合发展的创新业态也在不断涌现。今年以来,各地出台的地方能源十四五规划,均将新能源与氢能作为发展重点,并提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要求。种种迹象表明,风、光、氢、储同行的时代正在来临,并将在创新中重塑能源发展格局。
新趋势,风光氢储“齐头并进”
时光的车轮缓缓行驶在“十四五”崎岖的“车道”上,在全球疫情的阴霾尚未全然消散、俄乌局势等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能源供应危机凸显的国际环境中,国内能源的发展与转型面临着重大考验。在这一背景下,随着能源变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新能源领域的一系列新趋势正纷至沓来,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奠定着基础。
“十四五”以来,“后平价时代”伊始的风电、光伏,正在以技术的持续突破支撑着“高质量跃升发展”。随着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成为新能源增长的主要动力,为沙漠、戈壁地区特殊气候环境量身定制的光伏产品和解决方案层出不穷。在风电方面,单体百万千瓦级陆上风电基地的“上线”和深远海风电开发的探索,为“陆上与海上并举”注入了新的动力。
“十四五”以来,数字化、智能化叠加新能源的趋势也在逐渐加速。日前,针对户用分布式群体精心打造的解决方案“隆基向日葵”上线,试图以开放、便捷、可靠的系统化平台,打通户用光伏发展的“堵点”。随后,赛能数字能源的ABC黑洞系列组件正式亮相,通过云-边-端一体化架构和AI能源调度算法,实现能流、碳流可视化管理;搭配安全的储能系统、数字化运维,赛能的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可有效解决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端与消费端能量流、信息流的不匹配导致的能源浪费、发电效率及收益率低下等问题。
“十四五”以来,氢能产业发展加速步入快车道,产业链逐步完善,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尤其是交通领域应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先导,布局较快。截至2021年底,全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近9000辆,加氢站建成总量目前超过250座,位居全球第一,氢在工业、建筑、分布式能源多个领域的应用,也都在加快布局。在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氢燃料火炬和超过1000辆氢能汽车的亮相,更是为氢能时代的到来吹响了号角。
“十四五”以来,多能互补的探索持续深入,从流域水风光一体化的尝试,到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的涌现,产业融合形成的新业态正在呈现更加多样化的特点。近日,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与亿利洁能股份有限公司签约,联合开发沙漠风光氢储化一体化项目及乡村振兴项目,通过风光氢储化一体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体系实现绿电、绿氢消纳,打造“库布其光氢治沙零碳产业示范园”,成为氢能与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标杆。
新任务,先“立”后“破”护航“双碳”
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由于国内经济长期向好,能源需求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这也给能源行业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强调“先立后破、以立为先”,重点解决新能源“立”的问题,更好发挥新能源在能源保供增供方面的作用,助力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当下新能源的发展奠定了主基调。
面对新能源“立”的问题,加快创新是必由之路。《“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既要实现技术持续进步、成本持续下降、效率持续提高、竞争力持续增强,全面实现无补贴平价甚至低价市场化发展,也要加快解决高比例消纳、关键技术创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性可靠性等关键问题,进一步提质增效,加快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规划》坚持把创新作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以示范工程引领发展,着力培育可再生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其中,在技术创新方面,提出布局前沿方向,重点推进深远海风电技术示范、光伏发电户外实证、新型高效光伏电池、地热能发电、中深层地热供暖等示范,切实增强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力、竞争力。
而在新模式、新业态方面,“十四五”时期,多元融合也是国家政策关注的重点,期间将重点开展光伏治沙、光伏廊道、深远海平价海上风电、海上能源岛、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深度融合发展、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生物天然气,以及生物质能清洁供暖等示范,探索可再生能源多品种互补、多场景综合发展新模式。
随着“1+N”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十四五”期间,创新将成为能源行业转型和发展的重点任务。面对新趋势和新任务,把握行业风向,加快技术和模式创新,对于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