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像山东这样一个大省,保障能源安全至关重要。近日,在原有三条“外电入鲁”通道的基础上,山东三条新的送电通道获国家批复,这标志着全省在保障能源安全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从全省来看,一手抓节能降耗,一手抓能源结构的调整,山东正在逐步构建保障能源安全的大格局。
节能是座大金矿
以前是被逼着去降低能耗,如今是主动搞节能,这种巨大变化在山东也就是发生在短短几年间。
推行以水代汽的供暖模式,利用设备形成低真空余热循环水供暖,新技术的采用使得沂源县的冬季供暖线路首尾温差不超过2摄氏度。“千万不要小看这两摄氏度。以前每年冬天我们都会接到供暖方面的投诉,以温度不达标居多,但一直无法解决。”淄博市委经信工委副书记赵悦杰说,“现在,老百姓冬季住得舒适了,我们的工作量也减轻了,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不仅如此。采用新技术,低温循环水管线二次站点由原来的196个减少到122个,且实现了无人自动化维护,每年可实现节电44万度以上。在没有增加热源负荷的情况下,全县供热面积还增加了36万平方米。
“整个改造项目总投资1560万元,运行三个半月即可收回全部成本。”赵悦杰感叹,节能技术真是利国利民。
在鲁泰集团,原本被忽视的冷却水、高温烟气热量被及时回收,用于提升生产用水的温度,同时车间还实现高、中、低温多级供水,满足车间不同生产设备、不同程序的工艺用水需求。鲁泰集团总经理刘子斌介绍说,仅此一项就可实现每年上万吨标准煤的节能效果。
现在,以前空置的厂房屋顶也成为了香饽饽。外地的企业主动找上门来架设太阳能发电设备,潍柴控股集团不用掏一分钱,就能每年从中获得收益。5月29日,潍柴控股集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徐宏认为,这种市场化节能的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十一五”期间,山东把万元GDP能耗降低目标定为22%,当时上至国家部委、下至一线企业很多人都认为很难完成任务。最终结果回答了疑问。除了政府的大力推动之外,节能领域蕴藏的极大市场机遇是节能降耗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2013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4290亿元,同比增长16.5%。
统计显示,“十二五”以来,全省已经组织实施省级以上重点节能项目780个,拉动社会投资255亿元,年可实现节能量550万吨标准煤。“十二五”前三年,全省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2.26%,超额完成进度目标。
“电荒”是否再上演
人口近一亿人,GDP占全国十分之一,能耗占全国十分之一,山东面临的能源格局不容乐观。2003年、2004年的“电荒”中,20多个省市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山东因企业自备电厂较多而躲过一劫,但烟台、潍坊、青岛等市也出现了拉闸限电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