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卖得火是好事,烧得火显然不是。
随着气温的升高,新能源汽车跟着“火了”,前有比亚迪连烧三辆,现在轮到特斯拉了。根据特斯拉出事必上热搜的体质,7月12日,关于特斯拉回应苏州钣喷中心起火的词条冲上微博热搜。
接二连三的起火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新能源车安全性的激烈讨论。事实上,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迅速提高,新能源车自燃、起火事故频发。
2021年部分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统计
新能源车比燃油车自燃率更低?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891.5万辆,接报的新能源汽车火灾共计 640 起,同比上升32%,平均每天超过七例。据此计算,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在万分之0.72左右。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曾在全球智慧出行大会上表示: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是万分之0.49,2020年是万分之0.26,而传统燃油车的火灾事故率在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二之间,由此来看,燃油车自燃的概率几乎是电动汽车的五倍。
然而,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784万辆,全国范围内发生了3000起火灾事故,起火概率达到万分之3.8,已超过了传统燃油车。
燃油车作为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有关燃油车自燃的统计数据,基本上是稳定和可靠的,应该可以视作汽车全生命周期的自燃率。
而新能源车,则是一个新兴市场。从绝对数量上笼统的统计数据是不靠谱的。
我们都知道汽车自燃的风险会随着车龄的上升逐渐变大, 我国国内汽车的平均使用年龄约为4.9年。再看新能源车历年销量,粗略计算便可得出新能源车中车龄2年以下的新车占比超过60%。车龄结构的巨大差异使单纯的总量比较失去了意义,用此证明新能源车在自燃问题上优于燃油车显然缺少说服力。
201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及增速
不可控的巨大风险
自燃并非新能源汽车的专属,传统燃油车同样面临此问题,为什么新能源车自燃更容易引发公众担忧?
除了新能源产业发展备受关注,尤其是当前向新能源汽车时代过渡的过程中,它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将接受社会格外认真的审视外,更重要的,是其自燃危害的严重性和随机性。
1.火势猛烈,有燃爆风险
燃油车只要不是燃油泄漏,车辆自燃都会有一个过程,逃生时间充裕,如果火势较小,能找到着火点,还可以尝试用灭火器自救。
新能源车如果发现自燃,大多是电池引起的,锂离子电池一旦热失控,整个电池组能够释放出的能量是惊人的,会在短时间内就产生爆燃,迅速吞噬车辆,基本没机会考虑拿灭火器灭火。
2. 诱发条件不可控
导致燃油车自燃的因素有非法改装、维修保养不当、车辆电气油路老化等,而这些情况多发于五六年以上的老车,而新能源车,其自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在2011年7月举办的“汽车电动化学术交流论坛”上,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魏中宝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在电动汽车起火时,有28%的车辆正在充电当中,14%的车辆在行驶状态,而静置状态下的车辆则是占比最多的,达到了38%。这是一组相当反直觉的数字,不可控才是新能源车自燃最大的风险。
告别盲目,提升服务
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某种程度上仍处于“野蛮生长”时期。过去几年,一众车企陷入了“续航里程”浪潮的追赶中,对轻量化需求更为迫切——纯电动汽车整车重量每降低10kg,续驶里程便可增加2.5km。
作为锂离子电池四大主材之一的隔膜,对电池的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它的孔隙率、厚度、吸液性、静电值直接影响着电池的电性能。随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逐年提升,非活性物质的量越来越少,隔膜也越来越薄,给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带来极大的挑战。
上海恩捷锂电池隔膜产品的良品率(验收合格率)
星源材质分切收得率(与上海恩捷计算方法一致)
鸿图隔膜基膜和涂覆膜的良品率
此外,各大车企围绕充电时间大做文章,试图用更快速的充电,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几乎所有车企在介绍充电环节时,总是将“时间短”“充电快”等承诺挂在嘴边。
笔者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者,自购车半年来,从未接到过厂商或经销商关于充电环节的指导,只能上网查询或与其他新能源车主交流经验。汽车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做法可以理解,但在消费者购车后,应通过售后服务顾问或厂商客服人员告知消费者正确的充电方式,培育消费者正确的用车观念。作为车辆生产者,汽车企业理应履行相应的提醒义务。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呈快速增长态势。7月6日,公安部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千万辆,表明新能源车市场发展已迈向新阶段。
对新能源车厂商来说,如何保持目前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局面至关重要。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新能源车市场形象。从现状来看,新能源车车企在营销和服务细节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有车企,都应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改进技术、提升服务,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