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电池 返回

天齐锂业“开撕”宁德时代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SMM 发布时间:2022-07-2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

近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一句:“我们锂的回收率达到90%以上”,震动了整个行业。

随后锂矿板块大跌,天齐锂业跌幅达7.03%。

众所周知,2022年的车企们受够了电池涨价,对此早有怨言,如今上游两位赚了钱的巨头竟然开始掐架。

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先是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发难。

他说,电池里面绝大部分材料都是可以重复进行利用的,目前宁德时代镍钴锰的回收率已经达到了99.3%,锂的回收率达到了90%以上。

到2035年后,宁德时代循环利用退役电池中的材料就可以满足很大一部分市场需求。

   曾毓群说,目前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可以生产160TWh的锂电池。随着锂资源勘探工作的进行,或许会有更多的发现。“电池不同于石油,石油用了后就没有了,电池里面绝大部分材料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如果此话当真,最急的是上游电池原材料。

在过去的半年,上游锂电等可是凭借着供不应求,狠狠捞了一笔。如今曾毓群这话岂不是断人财路?

股价受影响后,天齐锂业投资管理部门相关人士疑似隔空“回怼”,指出回收90%的锂只是理论上能够做到,在商业应用上还无法大规模回收再利用。

该人士直言:“实验室应该能做到,但是商业上我个人还没见过”。并透露,目前天齐锂业有参与下游(锂回收)的投资和尝试。

对此,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再次变相回应:“欢迎到广东邦普看先进量产技术。”

2015年,宁德时代通过对邦普循环的收购,布局了电池回收业务。

其花费320亿元投建的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主要目的在于“掘金”废旧动力电池。

目前,邦普循环子公司湖南邦普的工厂是中国最大的动力电池回收基地。

据悉,邦普循环最大的创新特色是研发了“定向循环”的核心技术。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把退役的废旧电池经过预处理、湿法冶炼等步骤制作成前驱体,再把前驱体合成为正极材料,重新把材料应用到新电池上”

官网显示,邦普循环已承担电池回收、NCM材料、动电回收、汽车回收等政府项目共25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3项,省级项目83项,其他135项。

据公司披露,邦普年处理废旧电池总量超过6000吨、年生产镍钴锰氢氧化物4500吨,总收率超过98.58%,回收处理规模和资源循环产能已跃居亚洲首位。

邦普年回收拆解报废汽车设计总量为20000辆、回收和再生产钢炉精料18000吨、有色金属900吨、非金属及其他材料5000吨。

在原材料猛涨下,6月下旬至7月中旬,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稳定在48万元/吨左右,但近期出现上涨苗头,部分锂盐商将报价喊至49万元/吨。

   在锂矿疯涨之下,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7月22日在大会上隔空回应,我们公司今年虽然还没亏本,但是基本上在稍有盈利的边缘挣扎。

利润往哪儿走,大家也可以想象。2022年中旬,宁德时代高层也多次抨击锂矿炒作现象。

无独有偶,宁德时代上游企业也变相“抱怨”动力电池成本上涨。“目前电池成本占汽车总成本的60%,我们现在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调侃称。

无论是动力电池企业还是车企,都集体自称“打工人”。那么,钱到底被谁挣走了?

据统计,目前A股锂矿概念企业披露的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普遍向好,净利润均实现同比大增。

天齐锂业、融捷股份、西藏矿业、天华超净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达134倍、48倍、11倍、10倍左右。

而锂矿龙头赣锋锂业2022年一季度收入53.65亿人民币,净利润是35.25亿。天齐锂业收入52.57亿人民币,净利润是33.28亿。宁德时代收入486亿人民币,净利润是14.9亿。比亚迪收入668亿人民币,净利润是9.12亿。

赣锋锂业与天齐锂业两家巨头,一季度净利润合计高达68.53亿,利润率更是惊人。远远高于下游的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而兼做整车的比亚迪的利润率比宁德时代还要更低,无怪乎广汽董事长要抱怨。

“假如锂价没有大幅上涨,他们的利润只有20亿不到。相当于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的利润被锂矿吞掉了”,有评论人士指出。

但即便如此,在供需关系持续偏紧的情况下短期锂矿价格恐难大幅下滑。

据央视财经报道,有专家认为,若是依靠现有在建的锂矿生产项目,全球在2030年时将面临近50%的需求缺口。

对于锂价走势,据光大证券测算,2022年全球锂资源缺口3.6万吨LCE,为2022-2025年锂资源最为短缺的一年。

考虑到青海地区盐湖的产量高峰往往在5-10月间,四季度的供给会有所减少,叠加下半年旺季的需求,不排除锂价重回50万元/吨的可能性。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