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今日头条 返回

中国动力电池进军韩国本土市场 携手迈向碳中和

作者:申玉环 程安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2-07-2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年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多国就通过合作减少碳排放达成共识。2020年,中国与韩国相继宣布“碳中和”目标。

中韩建交30年来经贸合作实现长足发展,包括在新能源领域互利共赢。韩国现代起亚本土在售新车型搭载中国宁德时代的三元电池,正是中韩新能源领域合作的缩影。

过去,现代起亚内销的Niro旧款车型只搭载韩国本土电池;如今,新上市的Niro2选择了中国电池。现代起亚汽车工作人员表示,中国宁德时代的电池符合安全质量标准,预计后期还将搭载于Niro外销车型。

此次中国电池进军韩国本土市场,体现了中韩两国在绿色低碳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迈向碳中和。

韩国车企颠覆传统 不再“专宠”本土电池

韩国动力电池产业实力雄厚,拥有LG新能源、SK On以及三星SDI等头部企业。长期以来,为推动韩国本土动力电池发展,韩国车企仅采用国产电池。此次现代起亚将宁德时代引入韩国本土市场,堪称韩国车企业界的全新突破。

据业界消息,除宁德时代外,韩国双龙汽车也计划在明年上市的新车型上搭载其与中国比亚迪共同研发的动力电池。

韩国车企颠覆传统,不再“专宠”本土电池。韩国中国经济金融研究所所长全炳瑞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原材料短缺以及价格上涨加深了韩国车企动力电池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中国拥有相对丰富的电池原材料,具备完善的电池生态系统。起亚汽车此次将宁德时代加入韩国国内市场供应商名单,目的在于确保其电池供应链的稳定性。

电池的安全性也是韩国车企重点考虑的因素。据韩媒报道,现代汽车旗下的一款纯电版车型上市后曾出现多起自燃事故,后经韩国国土交通部调查,起火事件的源头是动力电池组件问题。

对此,现代汽车采取了紧急召回措施。据了解,虽然电池供应商在此次事故中承担了大部分损失,但此事件严重影响了现代汽车的品牌声誉。这才让现代汽车不得不开始寻找替代方案,也成为宁德时代进入韩国国内市场的一大契机。

为什么是中国动力电池?

韩国车企为何选择中国动力电池?中国动力电池技术先进、产量高是重要原因。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累计达531.9吉瓦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强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市场份额约为48%。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共计154.5吉瓦时,约占全球装机量五成。在车用动力电池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110.1吉瓦时,同比增长109.8%。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占比41.4%,同比增长51.2%;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占比58.5%,同比增长189.7%。

据统计,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使用量2017-2021年连续五年排名全球第一。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296.8Gwh,其中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全球装机量为96.7GWh,市占率达32.6%。

“宁德时代产品的安全可靠性、产品质量稳定性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成本上具有规模采购、本地化供应优势,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循环寿命等指标具有国际竞争力。”宁德时代品牌部经理张逸之表示。

据韩国首尔广播公司SBS报道,除考虑加强动力电池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外,起亚选择宁德时代也考虑到成本因素,与韩国国产电池相比,宁德时代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

另外,中国的动力电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此前宁德时代主力产品以成本和效率较低的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后重点发展先进的三元电池。今年6月,宁德时代发布第三代CTP——麒麟电池,体积利用率突破72%,能量密度可达255Wh/kg,可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

中韩新能源汽车行业合作前景广阔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核心之一。中韩两国均在发展动力电池上持续发力。近年来,中国和韩国已成为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领先国家。

得益于市场体量庞大、政府政策支持,中国新能源汽车一片蓝海。在此背景下,韩国车企若将中国市场视为“重中之重”,全面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势必将取得不俗成果。此次起亚汽车搭载宁德时代电池,也是打开中国市场的一种契机。

全炳瑞表示,中韩在新能源领域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足。宁德时代打败韩国企业成功进军韩国国内市场,一方面证明了中国动力电池技术的成熟,这会促使更多韩国车企与中国电池企业建立合作。另一方面,考虑到韩国车企进军中国市场是必然趋势,后期韩国车企与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必定会进一步加强合作。

业界人士指出,中韩两国未来都离不开绿色发展,双方深化电动汽车产业领域合作,既符合两国低碳发展共同目标,又能拓展两国经济共同利益。

分享到:

关键字:锂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