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新能源建设与消纳 返回

上半年油气行业投资表现优于新能源

作者:李洪申 编译 来源:中国石化报 发布时间:2022-08-12 浏览:

数字能源网讯:近日,伍德麦肯兹公司董事长兼首席分析师西蒙·弗劳尔斯发表文章称,今年上半年,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的强劲表现吸引投资者纷纷涌入油气投资领域。虽然此前预测市场将加速转向可再生能源投资,但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油气股票要比多元化能源企业股票表现更为出色。

2020~2021年,低碳经济投资是全球股市的一大主题。去年11月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召开后,各国和各大能源公司似乎已就能源转型问题达成共识,要实现逐步退出化石燃料并向绿色投资转型的结构性转变。今年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今年前5个月,能源股尤其是油气股的表现颇为出色。这是否意味着投资者已经改变了对能源行业低碳转型的态度?

油气企业获利颇丰但不愿增加支出

与以往的油价上行周期一样,投资者纷纷拥抱在高油价下受益最大的油气生产商。从年初到6月初,美国独立石油公司的股价一直引领油气股价上涨,直到6月股价与国际油价同步出现回落。

能够做到坚持资本约束的油气企业在上半年获得了巨大的回报。上半年油价高企使上游油气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如果国际油价保持在60~70美元/桶的“正常”水平,那么原本财务紧张的上游油气企业需要5年才有能力偿还债务,但是国际油价在100美元/桶徘徊的情况下,这些企业用不了两年就能偿还债务。上半年,这些企业的营收暴增,现金流大幅改善,股价稳步抬升。

但是,自由现金流的改善在本周期并未投向产能扩张。大多数上游企业的目标是保持个位数的产量增长,这远低于去年的产量增长。由于上游供应链紧张稀释了增量投资收益率,投资者不希望企业增加支出。上游企业的管理者从自身利益考量,也不愿意增加投资,因为他们发现资本支出越少,公司股票的表现就越好。

如果油价维持在100美元/桶的高位,那么上市油气公司将继续推出大比例分红和回购方案,并推出浮动奖金或特别奖金激励持股员工。

欧美油气企业差距拉大

美国综合性能源上市公司受益于油价上涨的程度不如美国独立能源公司,但由于炼油利润率创历史新高,提振了上游行业和油气贸易,这些企业今年上半年的表现也相对抢眼。今年前5个月,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的股价一直与国际油价涨幅保持同步,并在6月初以来的市场抛售中依旧表现坚挺。

欧洲油气企业的营收、现金流也大幅增长,股价表现优于大盘指数的表现,但不及美国油气企业。长期以来,美国油气企业的股票评级一直高于欧洲油气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美国股市的评级相对较高,不过,这一差距已进一步拉大。

欧美油气企业的一大区别在于脱碳进程不同。美国油气企业还处于脱碳投资的早期阶段,而欧洲油气企业在投资多元化方面已遥遥领先,并在加速能源转型投资。过去两年,欧洲油气企业的新能源投资预算翻了一番,到2030年,像英国bp公司这样最激进的能源公司可能会将总投资的50%用于低碳项目。

今年5月,欧盟推出了REPowerEU计划,以快速推进绿色转型并实现欧洲能源独立。该计划为欧洲油气企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支持。然而,投资者仍然对油气企业转型顾虑重重:油气企业是否有能力落实低碳战略、低碳投资的回报是否可观、新业务是否会持续消耗现金。

能源转型见出成效尚需时日

投资者对能源投资的看法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会发生转变。当前的油气市场状况突显了全球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让人们怀疑世界是否已真正准备好迎接脱碳。石油和天然气市场失衡意味着未来几年油气价格可能继续上涨。这改变了油气行业的财务前景,使纯油气企业和以油气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利润大增,使它们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尽管如此,能源转型仍然是发展大势,碳定价的实施、未来油气需求的下降,将使油气企业面临巨大风险。那些未能适应低碳趋势的企业将面临股票估值下调。

然而,能源转型也需要时间。欧洲油气企业已着手转型,但要取得一定的成果尚需时日。现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自由现金流要到2028年才能回正,即便如此,这些项目资产对欧洲油气企业运营现金流的平均贡献也只有10%左右。

充足的现金流能够使油气企业在推进低碳转型和投资的同时,还能增强股息和回购力度,从而让投资者感到安心。IPO(首次公开募股)可以为欧洲新能源行业带来高估值。尽管股市低迷,IPO似乎已暂停了,仍有大量私人资本在寻找可再生能源投资机会。

预计未来将有更多新能源股权转让的情况,西班牙雷普索尔、法国道达尔能源和挪威国家石油成功利用股权转让模式获取收益。6月,雷普索尔宣布以9亿欧元出售其可再生能源业务25%的股权。预计未来将出现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业务交易。

分享到:

关键字:石油石化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