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拿什么加快能源消费革命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4-06-2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6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并前所未有地提出推进四大能源革命——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舆论为之眼前一亮。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也是正能量勃发的可敬之举,革命则是改革的激烈升级。能源产业关乎国计民生,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本报编辑部特推出解读“习五条”系列专题报道,先探病象,再施刀药,试图剖解这个注定先苦后甜的过程。

6月1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围绕能源安全提出5点工作要求,其中四项挂上了“革命”字眼,首当其冲的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

中央政府对能源消费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2012年底的“十八大”报告已明确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战略任务。此番前所未有地提出“能源消费革命”,且将其列在5项工作之首,足见中国能源消费之不合理已到了“不得不动刀”的境地。

能源消费有多“不合理”?

“曾经有外媒这样描述中国的能源开发和消费现状:在中国,新能源开发和能源浪费齐头并进。这种说法并不客观,却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能源消费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表示,我国能源消费和生产领域的浪费现象非常严重,能源消费革命要从消费理念、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多个方面同步进行。

两组数字可以看出当前我国能源消费的现状。其一,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看,2000年至2011年,我国平均能源弹性系数为0.77,而一般发达国家不超过0.5,系数偏大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高。其二,从能源强度看,以2011年为例,我国GDP约占世界8.6%,但能源消耗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美国的2.4倍、日本的4.4倍,甚至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研究员景春梅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我国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使得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耗能过高。在我国的产业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其中重工业的比例又高于英美等国在重工业化时期的峰值。

全社会、各领域提高能效

“能源消费革命,必须将经济发展理念从追求数量和规模,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消费约束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降低能源消耗的必然之举。”景春梅说。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也持有相同观点:“能源消费革命应该从新工业革命的角度来理解,要求全社会范围内各个领域提高能效。其中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提高能效的重要手段。”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节能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利用形式。各国积极推动智能电网、电动汽车、智能交通等新技术的开发,都是以先进技术减少能源使用、提高能效的有效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习总书记提出的“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第一要务:严控消费总量

从能源行业看,近两年来,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一直是“第一要务”。今年初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38.9亿吨标煤,并提出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过剩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能源消费总量只减不增;对其他产业按平均先进能效标准实行能耗强度约束,现有产能能效限期达标,新增产能必须符合先进能效标准,促进优胜劣汰。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的《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又提出,到2017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天然气(不包含煤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9%以上,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5%以下,全国范围内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

业内受访专家认为,严控能源消费总量将“一箭双雕”,不仅是大气治污的重要举措,也是能源消费革命的重要内容。“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提出的目标和时间表,其实是能源消费革命的推动力。通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促进在能源消费各个环节的真正变革。”韩文科说。

“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应针对能源消费革命的目标,在重点领域和行业企业形成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完善监管和考核机制,使促进能源消费革命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任务不会流于形式,避免纸上革命,确保目标和任务真正落实到位。”上述业内资深人士说。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消费 革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