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中国车用电池市场“狼来了”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4-06-2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中国国内还对发展电动汽车发出质疑声时,国际零部件尤其是电池供应商已经看准时机,争先恐后进入中国并开始了市场布局。

近日,LG化学与上汽签署电池供应合同,至此已有3家中国车企将电池供应的“大蛋糕”交到了LG化学手中。上汽、一汽、长安,这3家车企在中国国内的乘用车销量总计1024万辆,占据60%的市场份额,未来可能带来的电池订单量也将非常惊人。此外,LG化学还计划向观致汽车未来推出的混合动力车供应电池。观其成效,LG化学可谓是先行了一步,在进军中国市场的战略中占据了有利地位。从电池出口到电池当地化生产,从近两年LG化学的动态可以看出,其中国市场攻略速度明显加快。

随着全球电动汽车增长速度加快,电池的需求也势不可挡。咨询机构Navigant研究公司指出,2013年全球乘用车用锂电池市场规模为32亿美元,2023年将高达241亿美元。另一方面,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出于稳妥考虑,或者仅仅是心理因素,车企往往更愿意选择国外的电池供应商,特别是已经在海外车型上有电池搭载经验的电池厂家,LG化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搭载LG化学电池的雪佛兰沃蓝达2011年发生过起火事故,但近几年一直风平浪静,且沃蓝达的销量也在逐渐提升,在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排行榜中名列前茅。随着沃蓝达的成功,LG化学在车用电池领域进一步巩固了地位,并逐渐将触角伸向全球,包括中国。

市场咨询机构IHS预测称,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电动及混动车市场销量将由2013年的3.3万辆增至2020年的65.5万辆,将出现近20倍的增长。不独LG化学,三星SDI、SK Innovation、日本松下、德国大陆集团等也看到了中国电池市场的巨大商机,当然不会轻易放过。通过当地化生产,降低成本并获取当地政府支持就成了一个惯用模式。近年来,国外电池厂商在中国投产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给了中国电池生产商更大压力。

在海外厂商的积极进攻下,中国电池市场逐渐被蚕食,留给中国电池生产商提升技术、产量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慎重思考应对之策成为当务之急。

分享到:

关键字:车用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