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储能投运项目 返回

浙江最大绿电熔盐储能项目验收

作者:严璐瑶 王未央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2-08-2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天圣集团熔盐储能项目顺利通过初验,已基本具备送电条件。”8月15日,浙江省内最大熔盐储能项目于绍兴天圣集团天实园区完成验收。据测算,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电3200万千瓦时,年供蒸汽量42万吨。

熔盐储能成新型储能佼佼者

今年以来,正打造国家电网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的浙江,积极探索新型储能发展模式,努力激活储能资源价值,保障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能源安全供给。6月,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能源局联合发布《浙江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其中天圣集团绿电熔盐储能项目被列入首批示范项目,在探索新型储能发展领域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悉,浙江天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坐落于浙江绍兴柯桥印染集聚区,近年来成功探索并形成了“化纤+印染”一体化循环能源产业园经营模式。目前,天实产业园具备年产130万吨差别化纤维的生产能力,产能占全国化纤全拉伸丝产量的10%左右,规模处于全国行业前10位,因此蒸汽用热需求量十分庞大。

“我们之前都是用煤炭等化石燃料供热,但现在全球燃料产能下降,国内煤炭价格暴涨,叠加能耗“双控”政策影响,原先所采用的燃煤锅炉、热电厂管道蒸汽和天然气等主要热源已无法保障蒸汽供应,所以必须寻求全新的破局之道。”天圣集团熔盐项目负责人俞建强介绍道。

随着建设成本不断下降、市场机制日趋完善,新型储能或将迎来大规模发展的机遇期。而熔盐储能作为新型储能界的佼佼者,是仅次于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的第三大储能技术,在助力打造零碳产业园的同时,可为高能耗用户提供绿色能源解决方案,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

助力清洁电力消纳

熔盐储能打破了传统燃煤供汽、发电模式,通过高效利用西部地区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并在廉价谷电时段对熔盐罐进行加热,实现能量存储,存储的热量通过蒸汽发生系统产生蒸汽,可实现清洁供热,也可推动汽轮发电机再次输出持续、稳定的电能。

“这是全国首个利用谷电进行发电的熔盐储能项目,是规模化熔盐储能在用户侧的示范性尝试。通过在西部地区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助力远方清洁能源消纳,让用户享受绿电权益、抵扣能耗指标的同时,还为企业免去了配建储能设施的额外投资成本。”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客户经理孙季俭说道。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清洁电力占比将越来越高,短时缺电力与全年富电量、系统灵活性不足与新能源消纳受限等问题将更加突出,而储能技术则成了破解能源发展三元悖论的金钥匙。

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市场服务中心主任徐文华表示,熔盐储能可在低谷时段消纳富余电能,尖、高峰时段对外供热、供电,为保障民生可靠用电安上“双保险”。同时,该熔盐储能项目能以1万千瓦的功率运行12小时,可全负荷支持削峰填谷,有效平抑电网负荷峰谷差,为电力系统提供百兆瓦级灵活调节能力。这么一来,既提升了新能源消纳能力又平滑了电网负荷曲线,支撑能耗“双控”和“双碳”目标,减碳效益显著、投资效益可观。此外,其灵活稳定的消纳和输出能力使得企业生产在时间安排上更加灵活,创造出额外的时间价值,可谓一举多得。

据测算,熔盐储能供蒸汽项目建成后蒸汽成本可低至210元/吨。“我们大致算了一下账,假设投资一套年供蒸汽量为100万吨左右的熔盐储能装置,预计2至3年就可收回成本。从长远来看,这对我们企业发展来说是一笔稳赚的买卖。”俞建强对企业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该熔盐储能电站建成后,产业园全年可节约动力煤13.9万吨,全年减排二氧化碳36万吨,为企业节能低碳转型插上“双翼”。

值得一提的是,该熔盐储能项目在绿电凭证上有着大量的刚性需求,借助绿电交易市场这一“枢纽”进行传导,促进光伏等新能源电站平价上网积极性,其优良的储能特性也有助于绍兴地区新能源的集中消纳。

据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市场服务中心主任徐文华介绍:“由于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我们采用110千伏移动预装式变电站代替传统变电站,有效缩减变电站建设工期,确保该项目能够如期投运。”

一直以来,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强化储能电力系统平衡调节功能,助力各类新型储能领跑“双碳赛道”,在新型储能领域做出许多大胆的尝试与探索。6月17日,全国首个35千伏中压直挂式储能电站在绍兴并网运行,进一步增强了电网支撑能力,并作为大型备用电源,有效提升故障后恢复能力,减少停电经济损失。此前,新凤凰公司新型复合储能项目,创新性地采用锌镍空液流电池,储能电池原料成本低、使用寿命更长。而在整合储能设备的基础上,国网绍兴供电公司通过“云储能”交易平台充分调动储能资源,带动更多市场及用户参与储能建设并享受红利,既满足企业用能需求,又降低用电成本。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项目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