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成为推动国民经济企稳增长、刺激国内市场消费的一大亮点。公安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1001万辆。与此同时,与新能源汽车充电相关的各种难题也愈发凸显。
“当前,‘充电难’、‘充电贵’仍是制约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充电桩的安装数量远跟不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攀升。”9月8日,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欧盟协会副会长、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中欧非绿色能源发展论坛期间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只有破解这一现实“痛点”,才能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充电痛点制约行业发展
南存辉首先指出,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提出,中国能源领域迎来巨大变革和新的历史机遇,绿色发展进一步成为共识,而新能源汽车也受益其中。尤其是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其中提出,要“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
“加快普及新能源汽车,是推进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将有效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南存辉表示,在一系列利好政策“保驾护航”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猛,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发展也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的新阶段。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发展,充电桩市场也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充电桩的建设仍跟不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补能痛点成为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最大掣肘。
“除了要加快充电桩基础设施的建设,现有的充电桩也存在维护管理不到位、布局不合理、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主流120kW直流快充桩单价普遍高于3万元、充电谷峰价格分别在每度1元和1.7元,安装和使用成本均较高。”南存辉表示,由于受城市总体充电网络规划缺失、车主报建充电桩流程复杂、小区用电容量紧张等因素制约,导致充电桩安装难。
南存辉表示,目前市场上的电动汽车直流快充桩容量大,既对电网冲击较大,也对电动汽车电池损耗较大,而且需要专门的场地安装,这些因素都制约其难以大范围推广应用。同时,小区电动汽车用户申报安装充电桩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小区充电桩难以实现“一车一桩”,而且地下停车场安装的充电桩也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
智能充电将成主流趋势
针对上述问题,南存辉认为,从充电费用到充电负荷考虑,目前较好的解决办法是错峰,即在夜间用电低谷时充电。电动汽车的车主白天开车上班,夜间可以将车放在停车场利用充电桩充电。同时,智能有序交流充电桩能够通过“统建统营”模式解决,可以由充电服务企业与停车场合作建设充电桩,在“统建统营”模式下,给每辆电动汽车停车位配备充电接口,利用夜间充电,不仅费用较低,而且也解决了电网负荷受影响、电网变压器安全隐患等问题。
南存辉认为,全域智能充电网解决方案中的智能有序交流慢充桩具有容量小、成本低、安装方便、对电网和电动汽车电池影响小等诸多优点。为此,他提出,希望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委尽快研究制定出台充换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明确支持推广全域智能充电网发展模式,并给予财税政策支持;并鼓励各省市出台市级、县区级、乡镇级等全域智能充电网“统建统营”规范政策文件及相关补贴政策,以及全域充电进入小区等区域的规范性指导意见;电网公司给予全域智能充电网运营企业优惠电价,为运营企业单独申请计量电表,并以居民分时电价与运营企业结算。
对于完善充电产业链、发展绿色能源方面,南存辉认为,要支持电力装备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研究。标准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重要部分,建议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牵头,会同科技部、财政部,针对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设立标准研究项目。同时,建议由我国主导研制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领域的电力装备国际标准,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清洁高效火电设备、新型储能设备、智能输配电设备、系统和设备能效提升技术、电力装备碳足迹评估和数据管理等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领域标准。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市场接受度提高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能源行业来说也是一个鲜明的标志,表明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
“当前,我们的产业经济正处于大转型、大变革时期,数字化碳中和时代的到来对传统产业、技术、产品、方法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面向未来、积极投身新技术新产业革命,推动新一轮创新发展。”南存辉说,“碳中和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绿色革命,我们也热切期待中、欧、非科技在开放共享、合作互利共赢中,携手共创绿色能源合作发展新格局,共享节能低碳创新成果,为全球绿色能源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