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回顾、展望与建议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汽车专家述评 发布时间:2022-09-2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吴志新,现任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汽车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组专家,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汽车专家述评》2022年8月刊以“后疫情时代,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之路”为主题,邀请中汽咨询委委员、行业著名专家以及有实战经验的企业专家进行撰稿。吴志新博士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知名专家,拥有多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及项目经验。本次特为《汽车专家述评》拨冗撰稿,结合其实际经验和长期对产业的洞察,梳理了已经发展了二十余年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展望并提出建议,以期对行业有所指导和参考。以下为全文内容: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回顾、展望与建议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于2001年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位列全球新能源第一梯队。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产业面临的新形势,积极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在未来竞争中抢占主动权。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回顾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行业各方共同发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摸着石头过河,走过了一段艰辛、不平凡的发展之路,取得显著发展成效。

一是构建了全方位、系统化、多维度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标准体系,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截至2021年底,我国制定出台了300多项政策措施,涵盖战略规划、科技创新、投资管理、生产准入、积分管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试点示范、基础设施、金融保险、安全监管及交通运输等12大方面,并发布106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涵盖基础通用、整车、关键零部件、充换电等领域。

二是形成了覆盖原材料—零部件—总成—整车制造—基础设施及服务全生态自主可控产业链,有效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底,我国主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零部件国产化率基本超过80%,部分企业达到90%以上,较2009年提升一倍多。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并形成了覆盖范围更广的“集群化”新产业格局。

三是市场推广实现多次历史性跨越,进入市场驱动为主的发展新阶段。新能源汽车市场从择优选择城市试点示范到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从公共领域车辆试点切入到私人消费为主,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跨越式发展。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全球总量的50%以上;市场渗透率由2009年的不足0.1%跃升至2022年上半年的21.6%,其中私人消费占比已达78%,产业进入规模化、良性循环发展新阶段。

四是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技术水平实现从追赶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及“扶优扶强”的政策导向,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和良好成效,部分技术和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21年,我国主流纯电动乘用车电耗达到12.5kWh/100km,续航里程超过400km,较2009年分别优化35%、165%以上。

五是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产品实现从本土走向国际。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通用五菱、蔚来、理想、小鹏等企业带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企业中我国占据六席,并且部分企业产品已经打入欧洲市场,2021年我国出口新能源汽车超过3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新能源汽车总体进入汽车强国之列。

六是新能源汽车成为发展“新动能”,溢出效应逐渐显现。随着产业融合步伐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向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相互赋能、协同发展的“网状生态”演变,形成了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截至2021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消费约1.6万亿元,带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上下游产业链工业增加值超过4.8万亿元。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经验总结

总结前期经验,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这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是顶层战略方面,抢抓战略机遇并保持战略定力。我国始终坚持纯电驱动战略,持续筑牢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大技术战略路径不动摇,在产业发展关键节点及时做好顶层战略设计,持续给予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进一步坚定了全行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和信心。

二是政府角色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在战新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政府积极有为,主动作为,通过系统支持、综合施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产业发展引导者和维护者角色,综合运用科技、财政、税收、投资、准入、金融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工具,有效促进了社会资源集聚,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跨越幼稚期、瓶颈期,实现规模化快速发展。

三是政策支持方面,建立系统、精准、开放的政策法规体系。在国家战略指引下,我国建立了涵盖购置补贴、运营补贴、税收优惠、基础设施、行业管理、回收利用、安全监管、道路通行、号牌管理等全方位的支持政策体系,依托不同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优化完善政策体系,实现政策对产业的精准支持。

四是产业生态方面,全面布局学、研、供、产、销、服,建立内循环生态体系。我国坚持培育产业与加强配套相结合的发展原则,全面布局学、研、供、产、销、服,系统培育整车、关键零部件、上游原材料、充电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并推动汽车产业的“链式生态”,向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演变。

五是产业布局方面,以开放共赢思维推进产业变革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秉承开放共赢思维,既兼容并蓄新技术、新模式、新势力,对内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又主动拥抱全球化、开放化、合作化,积极推动技术、企业、标准、政策的广泛国际合作,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面孔、新思路。

三、产业发展面临新形势

纵观全球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汽车产业已呈现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技术融合竞争态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引领产业变革“上半场”,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下一阶段,智能电动汽车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焦点,也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决胜的关键所在。

一是产业转型发展加速,未来产业竞争赛道将发生变革。当前,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以电动化为核心的技术竞争,转变为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三者融合发展的生态竞争,具备下一代动力电池、车载操作系统、芯片、高性能先进传感器、车内无线通信等新技术的下一代新能源汽车产品,将成为新的竞争赛道,是深刻影响未来竞争格局的新变量。我国企业技术基础薄弱,尤其是在车规级芯片、操作系统、新型电子电气架构等关键技术领域,与国外领先水平差距明显,必须加强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布局,掌握新技术发展核心资源,才能有望在下一阶段竞争中胜出。

二是资源保障形势严峻,产业规模化发展将面临更大矛盾。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对资源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对于锂、钴、镍等动力电池关键原材料,我国自给率均不足20%,进口依赖严重。汽车芯片所需的高纯度硅片被海外垄断,我国几乎不具备自给能力。随着发达国家加强产业链控制,全球市场快速增长,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导致国际局势动荡,关键原材料的稀缺性将进一步凸显,未来资源保障同产业规模化发展间的矛盾可能将升级。

三是各国加强政策支持,全球化产业竞争将更为激烈。近期汽车强国继续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大支持力度。推广应用方面,汽车强国纷纷加大财税优惠力度,加速抢占全球市场。如德国将补贴支持延续至2025年底,单车补贴金额上限由6000欧元提高至9000欧元;美国拟将电动汽车所得税抵免政策的单车抵免金额上限由0.75万美元提高至1.25万美元;为加速智能化先进技术应用,日本还将高精度定位、OTA、车联网通信等高度安全驾驶辅助技术纳入购置补贴政策,提高补贴金额。产业发展方面,欧美等强化本地化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回流。欧盟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及新电池法案加严电池及部分进口商品碳排放约束,推动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美国拟对享受所得税抵免政策支持的产品,设定整车及动力电池本地化制造及原材料来源地要求,加速产业链回流。美国还通过《芯片和科学法案》,为芯片制造业提供财政支持及税收抵免,实施排华性补贴政策,预计将对我国芯片产业全球化竞争带来严重影响。

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立足当前阶段,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行业共同努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面临成本竞争力不足、核心技术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发展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竞争形势,我国应坚定战略定力,及时调整发展理念和思路,统筹做好面向下一轮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部署,进一步巩固新能源汽车优势,守住“第一方阵”地位。

一是坚定战略定力,保持支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产业再“扶一把、送一程”。建议立足新发展阶段,主动应对新形势新问题,从国家层面以促消费为主,供需两端齐发力,给予一揽子政策支持。应继续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加快产品推广应用;完善行业监管体系,加强产品安全、信息安全和产业安全管理;优化充换电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完善激励政策,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交通对使用调节作用,多措并举优化使用环境。

二是找准切入点,集中力量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的创新突破及应用。建议重点围绕下一代动力电池、高算力车用芯片、安全可控操作系统、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等关键技术领域,以及面向原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的基础研究领域,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攻关,同时进一步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生态的应用探索。

三是把握发展机遇,统筹推进汽车产业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行业深度协同,融合创新,塑造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生态。建议开展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跨产业协同发展顶层设计,明确发展路径和模式,通过财税政策引领、创新管理模式等方式,支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打造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市场主体,统筹推进汽车、交通、能源、通信、互联网、出行等各领域协同创新发展,探索融合发展新业态。

四是顺应外部形势,把握“双循环”发展新机遇,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建议从政策层面,践行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保障能力,强化技术、产品、标准、资源等全方位国际合作;在产业层面,应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机遇,完善企业海外布局,提升企业及产品国际竞争力,拓展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