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技术>铅酸(炭)电池 返回

铅蓄电池准入条件后期重在实施力度

作者: 来源:新浪 发布时间:2012-07-1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12年5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了《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准入条件》)。《准入条件》自2012年7月1日起实施。
 
  主要观点1. 准入条件符合预期,靴子落地此次准入条件确定企业准入产能50万KVAH(新、改)、20万KVAH(现有)、100万KVAH(极板、现有)的硬性指标, 在安全防护距离、工艺与装备等多方面与草案一致,符合市场预期,靴子落地。
 
  2. 从2011年行业整治经验看,产能缺口依然存在,但不足从去年的整治公示数据看,企业数量上,仅有17%的合格企业允许在生产;而产能上,允许在建在产产能48%,取缔产能为6%,若国家严格执行,产能缺口依然存在,但我们预计产能缺口不足10%。
 
  3. 价格趋势上行,但提价力度与持续性将低于去年部分大企业去年进行了整改与搬迁,大部分已经复产,整治的供需缺口将缩小,提价力度与持续性将低于去年。
 
  电动自行车行业提价的可能性最大,落后产能缺口在5%左右(主要是开口式电池,去年提价);汽车起动电池维护市场次之(去年提价5%),对于汽车启动配套、通信与储能蓄电池短期不具提价可能。
 
  4. 准入门槛提高,小企业与落后产能将被淘汰,行业集中度将提升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铅蓄电池生产国和最主要出口国之一,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1/4,但行业存在小组装企业多、自动化程度低,环保设施投入不足、环境污染较严重,职业卫生管理有待加强等问题。准入条件在安全防护距离、工艺与装备等多方面提出要求,小企业受规模与资金限制将逐步退出生产,由大企业补上,行业集中度提升。
 
  5. 后期动力重在整改实施力度,整治进入长效期是大概率事件我们认为除非国家花大手笔,严格把关,短期内执行到底,不留任何执行效率与整治盲点,才可能出现去年产能缺口迅速扩大带来的大企业提价与上量机会,否则行业整治不会一蹴而就,进入长效期是大概率事件,龙头长期受益。
 
  6. 铅酸电池被替代进程低于预期,短期内主导地位难撼我们认为锂离子电池取代铅酸电池将最先在电动自行车电池、移动基站、UPS和储能领域启动、最后才是汽车起动电池。受限于价格太贵、售后维修不便,目前电动自行车领域对铅酸的替代不足3%,进程低于预期。铅酸电池短时期内难以被其他产品所取代。
 
  一、从2011年行业整治经验看,产能缺口依然存在,但不足从去年的整治公示数据看,企业数量上,仅有17%的合格企业允许在生产;而产能上,允许在建在产产能48%,取缔产能为6%,若国家严格执行,产能缺口依然存在,但我们预计产能缺口不足10%。
 
  2011年行业整治总结:6月效果显著,全年低于预期,小企业成为盲点。从去年铅酸电池整治情况来看,受影响地区主要是浙江省,全国其他地区影响不大,根据电池工业协会数据,铅酸蓄电池产量全年整体增长。2011年1-12月,浙江省铅酸蓄电池的产量达2662.9万千伏安时,同比下降7.80 %,而全国铅酸蓄电池的产量达1.4亿千伏安时,同比仍保持增长3.31 %(wind数据为同比降1%),很显然,国家在铅酸蓄电池的整顿方面的进展并不如市场预期。目前国内有2000多家铅酸电池企业中登记在册的企业只有779家,这些是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其余的都是小企业或是小作坊。业内人士称,小企业和小作坊由于规模小,其隐蔽性也较强,环保部门检查时他们不生产,不检查就偷偷生产或者晚上生产,和监察部门打着游击战,成了环保整治的盲点。
 
  铅酸蓄电池供应紧张的情况在10月底得到了缓解。11月上旬,市场上的铅酸蓄电池价格已经开始回落,天能、超威一些知名品牌电池也通过促销方式变相下调电池销售价格。
 
  2011年11月底,环保部公布了《铅蓄电池生产、组装及回收(再生铅)企业名单》。在公布结果的个省市中,共有登记注册的铅蓄电池生产、组装及回收(再生铅)企业779家。其中,截止11月末,关闭取缔的生产企业占38%,已停产14%,停产整治28%,关停比例达80%;在生产企业只有17%,比8月份提高了4%,还有3%企业处于在建状态。
 
  可以看出,在此前被关停的企业中,有部分企业已开始出现复产的迹象。例如7月份河南只有7家企业在生产,但30日公布的名单中在生产的企业已增加到了13家。30日,广东省环保厅也公布省内铅蓄电池企业整治情况。从公布的结果来看,铅酸电池企业的关停率也由7月份的84%下降到目前的78%。
 
  二、价格上行,但提价力度与持续性将低于去年部分大企业去年进行了整改与搬迁,大部分已经复产,整治的供需缺口将缩小,提价力度与持续性将低于去年。
 
  2011年,在政策治理力度持续和相关法规强力执行的情况下,落后小产能面临退出,同时行业集中度提升,增强上下游议价能力,5月份多家铅酸蓄电池企业涨价,电动自行车产品涨价幅度达10%,四季度随着企业复产,产品价格回落。
 
  电动自行车行业提价的可能性最大,落后产能缺口在5%左右(主要是开口式电池,去年提价);汽车起动电池维护市场次之(去年提价5%),对于汽车启动配套、通信与储能蓄电池短期不具提价可能。
 
  三、准入门槛提高,小企业与落后产能将被淘汰,行业集中度将提升准入条件明确提出企业准入产能50万KVAH(新、改)、20万KVAH(现有)、100万KVAH(极板、现有)的硬性指标, 并在安全防护距离、工艺与装备等多方面提出要求,小企业受整改的规模与资金限制将逐步退出生产,由大企业补上,行业集中度大大提升,龙头长期受益。
 
  根据工信部即将出台的《铅酸蓄电池准入条例》,未来3年该行业将有一半落后产能面临淘汰,最终全国铅蓄电池企业总量不会超过500家,铅酸电池行业集中度将提高。同时在产能、安全距离、生产环境等多方面准入门槛大大提高,长期来看,整治利于产品提价与集中度提升,落后产能缺口依然存在,但要再现去年短期内行业供给面严重不足的现象,需要政府下大决心整治,否则产能淘汰将是缓慢的过程。
 
  2011年环保整治导致众多小企业直接被取缔,过半的企业或者46%的行业产能停产或停产整治,长期来看,虽然停产整治的产能大部分会复产,但是门槛的提高迫使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行业规模效应得到加强,从新建的企业数和产能占比可看出,龙头企业具备技术、质量、规模和环保治理等优势,可进一步扩大产能,提高市场份额。
 
  行业整合带来的供需缺口为大企业带来机遇,产品毛利率提升明显。2011年3季度骆驼产品毛利率高达21%,全年在19%左右。
 
  四、后期动力重在整改实施力度,整治进入长效期是大概率事件我们认为除非国家花大手笔,严格把关,短期内执行到底,不留任何执行效率与整治盲点,才可能出现去年产能缺口迅速扩大带来的大企业提价与上量机会,否则行业整治不会一蹴而就,进入长效期是大概率事件,龙头长期受益。
 
  历史上,受益于供需缺口,龙头企业产品价格不断上升。2003年到2006年我国铅酸蓄电池企业由家降为 2000家,原因是严重污染、原材料紧缺、竞争降价;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又给铅酸蓄电池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企业利润下降,许多小型的铅酸蓄电池企业被迫停产、关闭;2010年-2011年国家在蓄电池行业开展的环保风暴又使得一部分中小蓄电池企业关停,受益于供需缺口,产品销售价格也得到不断提升,以骆驼产品销售价格为例最低254元/KVAH,最高达350元/KVAH。
 
  五、铅酸电池被替代进程低于预期,短期内主导地位难撼我们认为锂离子电池取代铅酸电池将最先在电动自行车电池、移动基站、UPS和储能领域启动、最后才是汽车起动电池。受限于价格太贵、售后维修不便,目前电动自行车领域对铅酸的替代不足3%,进程低于预期。铅酸电池短时期内难以被其他产品所取代。
 
  铅蓄电池的应用十分广泛,目前主要集中于三大块领域:一是汽车、摩托车等的启动电池;二是电动自行车的动力电池;三是工业电池,如交通、通讯设备的不间断电源系统等。同时,在电动汽车、太阳能发电储能等领域,铅蓄电池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替代最快,动力电池领域,目前铅蓄电池主要应用在电动自行车领域,并占据95%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每年生产2000-3000万辆铅蓄电池电动自行车,目前保有量已经达到了1.2亿辆以上。电动自行车用铅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为1-2年,每年需更换蓄电池近7000万套。在这一领域锂离子电池对铅酸的替代已经开始,2011年替代率接近3%。替代增速并不如预期的快,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铅酸蓄电池价格便宜,销售渠道与售后维修市场成熟,售后服务完善。
 
  替代最慢,汽车起动电池领域,应用占比最大,几乎占据整个铅蓄电池产量的半壁江山,2006年至年,车用铅酸蓄电池量从3857万KVAH增长到8634万KVAH,复合增速17%,未来可预见的几年内仍将保持10%-15%的复合增速。同样,汽车起动铅蓄电池售后维修市场也非常成熟,借鉴电动自行车领域的替代经验,我们预计在这一领域锂离子电池对铅酸的替代将最后发生,按照下表的预测,替代从2014年开始,到2020年替代比例达15%,车用铅酸蓄电池仍能保持5%以上的需求增长,不能对铅酸电池的总体需求构成任何威胁,主导地位难撼。
 
  通信与储能领域,通信领域铅蓄电池占比较大,储能领域市场刚刚开始。由于对电池体积比要求不高等原因,铅酸电池有一定优势,但是毛利非常低,面对红海的大容量市场,若市场起来,锂电池与铅酸可能会争锋一段时间。
 
分享到:

关键字:铅酸蓄电池 准入条件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