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建立市场投资创新模式是储能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07-0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储能是否“靠谱”也取决于从事这行的人是否“靠谱”。打破产业界限,建立市场和投资的创新模式,是储能发展的必经之路。

 

“你报道了这么久的储能,储能到底靠谱吗?”6月23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参加“储能国际峰会2014”时,倒先被参会的企业代表采访了一回。

 

储能到底“靠谱”吗?这是储能行业中大多数企业共同的疑问,也是行业主管部门亟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而最近一篇名为《光伏储能:要么行动要么闭嘴》的报道更加刺激了业内人士本已脆弱的神经。回答上述疑问,显得更加迫切。

 

谁能撑到2030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曾表示,如果一项技术以50年为界线判断其应用前景,说明这种技术是不靠谱的。

 

储能技术就面临着类似的尴尬。

 

若以50年为界限,储能一定是靠谱的。对于储能技术的前景,业界几乎没有质疑。对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来说,储能技术是最佳解决方案。

 

但若以5年为界限,储能产业的前景则不那么明晰。尤其是最近几年,储能行业发展可谓“起起落落”“徘徊不前”,虽然前景乐观,但现实中却难觅商机。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统计,除了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储热外,2013年全球储能项目总装机容量较2012年增长了12%,仅为736兆瓦。

 

而该联盟最新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4》预测,我国2020年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36吉瓦,占2020年全国发电总装机量的7.6%。

 

“很多人问,现在才60兆瓦,6年翻了上千倍,是不是太乐观了?”该白皮书的执笔人之一、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研究总监张静认为,预测的意义不在于数字是多少,而在于反映产业发展的态势。

 

新能源发电就是很好的例证。几年前谁也无法想象,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可以在几年之内实现吉瓦级的装机量。

 

实际上,在各个版本的预测中,储能的未来市场规模都相当乐观。例如,几家国际知名研究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都预测,到2020年全球电网级储能市场规模将达100亿美元以上。

 

不过,业内普遍认同,2014年不会成为储能产业爆发的一年。“最近一两年很可能是储能实现关键变革的重要时期。”张静指出。

 

面对未知的未来,一位企业人士感叹:如果到2020年我们公司还行,如果到2030年才能赢利,公司可能就撑不到了。

 

政策带来投资潮

 

储能界最近的一剂“强心针”来自美国加州——加州通过立法确定了2020年加州电力供应中的1/3将是可再生能源,并要求该州三大公用事业公司在未来10年内完成1.3吉瓦储能项目。

 

该提案是首个储能立法案,已经引发了一轮投资狂潮,包括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内的多位著名风险投资家和大型电池制造商LG 、通用电气等都欲进入该领域参与竞争。很多中国企业也跃跃欲试。

 

据此次来北京参加“储能国际峰会2014”的加州储能联盟共同创建人、执行董事长Janice Lin介绍,该法案通过之后,半年来吸引到的风险投资已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和。“未来还是比较有希望的。”Janice Lin说。

 

产业政策无疑是业内人士共同的期待,但在目前的过渡期,也必须找到一种临时的商业模式。

 

张静指出,打破产业界限,建立市场和投资的创新模式,是储能发展的必经之路。

 

既往的产业经验已经证明“单打独斗”不行,“抱团取暖”的光伏储能是目前较有希望的趋势之一,因为处于摸索阶段,更方便资本方进入,但同样面临着没有相应产业政策的窘境。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高级研究员王斯成指出,我国目前的光伏发电补贴价格是按照直接并网的模式制订的,没有考虑储能,“储能对于分布式光伏非常重要,国家应该及时出台政策”。

 

由于分布式光伏储能行业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难以计算收益率,没有形成融资杠杆,银行和企业家也未大规模介入。江苏顺风光电电力有限公司总裁黄龙星建议对电价政策进行相应修改,使得投资人可以计算收益率,形成有保障的、能保底的策略。“我相信到那时,真正的春天就到了。”黄龙星表示。

 

同行之争

 

实际上,储能是否“靠谱”也取决于从事这行的人是否“靠谱”。

 

由于国内储能市场没有真正启动,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行业中出现恶性竞争等问题——为了吸引客户,很多企业纷纷自降身价,以更低的价格来获得订单,带来的问题却是行业整体质量的大幅下滑。

 

“这个产业这样是做不下去的,大家要共同呵护这个市场。”黄龙星大声疾呼。

 

北京索英电气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仕城也呼吁企业从长远考虑,“成本稍微高那么一点,只有我们大家都高了,行业才能好”。

 

此外,一些“短平快”的政策也未对行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位资深企业家向记者诉苦:“有些政策出台以后,大家很容易落得实惠,但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比如说太阳能路灯工程,很多早期的路灯都是白天晒太阳,晚上晒星星,绝对不亮。”

 

作为一家在行业里打拼了13年的企业的领军人,王仕城指出,在中国市场搞创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来源于整体环境对“快”的要求。

 

但他认为,储能行业除了“快”还要求“稳”,当下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好示范工程,使之真正具有商业价值,成为业主、政府都能看到希望、可以信任的解决方案。

 

“让周围的人建立起信心,比我们赚眼前的一点钱有价值得多。如果别人认为这个模式不可持续,将对储能行业形成更大的打击。”王仕城说,“我相信这个产业的未来是光明的。”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