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数智化储能系统>工商业储能系统 返回

区分工作日和非工作日负荷的用户侧储能多目标优化策略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电力 发布时间:2022-10-14 浏览:

区分工作日和非工作日负荷的用户侧储能多目标优化策略

孙伟伟1,2, 寇潇文1,2, 周光1,2, 李满礼1,2

(1. 南瑞集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1000; 2.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1000)

在两部制电价下,为了更高效地利用储能提升用户的综合效益,通过构建需量管理、储能收益、负荷波动幅度增加率及SOC过程控制模型,提出了区分工作日和非工作日负荷的用户侧储能多目标优化策略,可有效实现降低用户月度用电成本、降低负荷波动幅度增加率及减少储能充放电及待机状态转换次数的多目标优化,并利用Matlab调用Cplex求解器对某大工业用户进行算例优化,验证了策略的可行性。

引文信息

孙伟伟, 寇潇文, 周光, 等. 区分工作日和非工作日负荷的用户侧储能多目标优化策略[J]. 中国电力, 2022, 55(6): 194-201.

SUN Weiwei, KOU Xiaowen, ZHOU Guang, et a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user-side energy storage operation differentiating working / nonworking load[J]. Electric Power, 2022, 55(6): 194-201.

引言

电池储能系统作为“缓冲器”可在时间上转移负荷,广泛应用在电力系统中,主要参与调频[1-2]、削峰填谷[3-4]、需求响应[5]、虚拟电厂[6]等电力辅助服务。用户侧储能曾被业内视为最具潜力的储能发展领域,但受制于储能的高成本及峰谷差价小等因素,导致用户侧储能市场发展受挫,市场规模较小。而各地“电改”之后,电力市场价格将更加灵活,如江苏省发展改革委2020年发布了《关于江苏电网2020—2022年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有关事项的通知》,此次电价调整,峰谷价差比之前约增加了0.02元,有效刺激了用户部署电池储能系统,减小了运营成本。如果用户配备一定容量的储能,可实现电费弹性可控,不仅可利用峰谷套利,而且可参与需求侧响应等领域,开辟新的盈利空间。因此,对于用户侧储能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

用户侧储能优化主要分为储能优化配置和运行优化两方面。文献[7]考虑峰谷套利、补贴、全寿命周期成本等因素,提出了储能的优化配置方案。文献[8-9]以投资运维成本、收益为模型,以经济性为目标,优化确定不同种类的储能容量配置。文献[10]在光储并网微电网系统下,给出一种考虑需求侧响应的电池储能优化配置方法。

对于大工业用户,电费主要构成为基本电费与电度电费。其中基本电费的收取分为变压器容量形式和最大需量形式,目前用户选择按实际需量形式缴费的较多,电度电费则是根据用户实际用电量与对应时刻电价的乘积得到。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对于已安装储能的用户,目前大部分都依据峰平谷电价时间段,采用最大化利用峰平谷电价差产生削峰填谷收益的控制策略。但该策略可能造成月最大需量的提高,导致用户虽然降低了电度电费,但增加了基本电费,综合收益较低。对于大工业用户或制造业用户,其需量电费会占到总电费的20%左右[11],如果对需量电费进行管理,则能够直接降低用电成本。文献[12-13]考虑了峰谷套利的优化运行,并未考虑需量管理。文献[14]采用两阶段模型进行储能配置和运行优化,未考虑储能充放电状态转换次数,增加了储能运行损耗。文献[15]考虑不同用户侧储能配置评估与运行优化模型,重点研究了不同用户的储能优化配置。文献[16]考虑了功率因数调整对电费的影响,虽然增加了需量约束,但是并未对需量管理进行优化。文献[17]提出双层决策模型,加入需量因素,但并未考虑储能每日充放电次数过多对储能电池寿命的影响。文献[18]增加了储能吞吐量约束,但也只能减少充放电状态转换的次数,而不能明显降低充放电状态与待机状态的转换次数。文献[19-21]以配电网网损和电压偏差最小为目标进行储能运行优化。文献[22-24]则加入光伏、空调等柔性可调负荷的因素进行储能优化配置。目前的储能容量设计及运行策略一般是基于正常工作负荷进行的设计与优化,并未区分工作日负荷及非工作日负荷,法定节假日使非工作日天数占比增加,直接影响储能的经济性优化。

针对以上不足,本文针对大工业用电用户,提出区分工作日和非工作日负荷的用户侧储能多目标优化策略。该策略综合考虑了储能收益、需量管理、负荷波动幅度增加率及充放电过程控制,输出储能充放电功率指令。最后通过以某大工业用户作为算例,进行了有效性验证,测算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在实现用户侧储能经济效益提升的基础上,还可实现负荷波动幅度增加率减小及充放电过程控制以减小充放电及待机状态的转换次数。

1  储能优化约束

(1)储能功率约束。储能充放电功率不能超过其配置的额定功率,即

2.4  SOC过程控制模型

为了减少储能充放电及待机状态间的转换次数以延长储能寿命,本文提出储能SOC过程控制模型,对储能在分时电价各时段内的充放电过程进行控制。根据峰平谷时间段,分别计算储能SOC积分值,以积分和最小为目标,SOC过程控制模型构建为

3  储能多目标优化

区分工作/非工作日负荷的用户侧储能多目标优化策略主要由需量优化模型和储能功率优化模型构成,通过需量优化模型计算出月最大需量 PXmax ,再用储能功率优化模型求得储能充放电功率,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b 为用户变压器容量单价,元/(kW·月);PBN 为用户变压器容量。

图1  用户侧储能优化策略

Fig.1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user-side energy storage

4  算例分析

为验证所提优化策略的有效性,以南京某大工业用户用电为例,采用Matlab仿真,基于Yalmip平台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优化计算。该用户变压器容量为20 MW,加装储能容量为2500 kW /1 MW·h,储能荷电状态SOC上限为0.95,下限为0.1, a=40 元/(kW·月),b=30 元/(kW·月),同时设定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天数 N=22 、M=8 。用户典型工作/非工作日负荷曲线如图2所示,采样间隔为5 min,T=288 。

图2  大工业用户典型日负荷

Fig.2  Typical daily load of large industrial users

对一般削峰填谷运行策略、需量管理运行策略和本文提出的区分工作日和非工作日负荷的用户侧储能多目标优化策略进行Matlab仿真,功率曲线输出结果如图3~8所示。

图3和图4为一般削峰填谷运行策略优化结果,该策略仅考虑峰谷套利最大化。可以看出,一般削峰填谷运行策略在各时段内的充放电随机无序,导致充放电及待机状态转换次数较多;储能优化后的负荷最大需量大幅增加,同时负荷波动幅度比优化前增大很多,尤其在非工作日情况下负荷波动幅度成倍增长。

图5和图6为一般需量管理运行策略优化结果,该策略不仅考虑储能峰谷套利,也考虑需量管理。可以看出,需量管理运行策略在各时段内的充放电也是随机无序,但比一般削峰填谷运行策略稍好;储能优化后,确保了没有增加新的负荷尖峰,最大需量得到控制,同时负荷波动幅度相比一般削峰填谷运行策略要小。

图7和图8为本文运行策略优化结果,经仿真测试,置 λ1 =  700 、 λ2 = 1 。可以看出,该策略综合考虑了储能收益、需量管理、负荷波动幅度增加率及充放电过程控制。充放电及待机状态的转换次数在10次以内,达到“两充两放”的效果;最大需量相比一般削峰填谷运行策略要小,但比一般需量管理运行策略要大;负荷波动幅度相比其他策略明显更小。

表2对比了不同运行策略下的优化结果,最大需量方面,本文优化策略的最大需量介于一般削峰填谷运行策略和需量管理运行策略之间;SOC过程控制方面,本文优化策略的充放电及待机状态转换次数大幅减少;储能收益方面,本文优化策略的储能工作日收益和削峰填谷运行策略一样达到最大收益,比一般需量管理运行策略收益要大,几种不同运行策略的非工作日储能收益相同;在负荷波动幅度增加率方面,本文优化策略的负荷波动幅度增加率最小,并且相比削峰填谷运行策略和需量管理运行策略,非工作日比工作日的负荷波动幅度增加率降低的更多,效果更显著;在用户最关心的月度用电成本上,本文优化策略的月度电费最小。

5  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需量管理、储能收益、负荷波动幅度增加率及SOC过程控制模型,提出了区分工作/非工作日负荷的用户侧储能多目标优化策略,主要结论如下。

(1)用户侧储能的收益主要源于基于分时电价的峰谷套利,但仅考虑峰谷套利,会增大最大需量,降低用户的经济收益。考虑了需量管理可降低用户的用电成本,但不增加负荷尖峰的做法,降低了工作日下的储能日收益。

(2)区分工作/非工作负荷,综合考虑需量管理、储能收益、负荷波动幅度增加率及SOC过程控制,进一步降低了月度用电成本、负荷波动幅度增加率及充放电及待机转换次数,不仅使用户最关心的用电成本这个直接经济效益得到提升,而且负荷波动幅度增加率的降低和充放电及待机转换次的减少,增加了安全和储能寿命等间接经济效益。

分享到:

关键字:用户侧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