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9月7—9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浙江省能源局联合指导,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联合232余家机构共同支持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杭州洲际酒店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储能技术组和中国储能网联合承办。
大会以"共创储能新价值,共建市场新格局"为主题,聚焦新型储能安全持续发展,针对储能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充分探讨,分享可持续政策机制、资本市场、新型储能系统集成技术、供应链体系、商业模式、标准、示范项目应用案例、新产品以及解决方案的普及和深化应用。
来自行业主管机构、国内外驻华机构、科研单位、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系统集成商、金融机构等不同领域的913家产业链企业,3317位嘉宾参加了本届大会,其中154家企业展示了储能产品,可谓盛装出席,涵盖系统集成、电芯、PCS、BMS、集装箱、消防、检测认证等新型储能全产业链。
大会组委会邀请做国网浙江省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能源销售分公司总经理/能源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吴心弘《新型电力系统中辅助服务价值体现及发展趋势分析》主题报告。以下为发言主要内容:
吴心弘:大家下午好!我跟大家做一个简要汇报。
我前几年也参加过储能大会,都在探讨过储能、电力市场、辅助服务,今年开始整个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从区域市场现货还是省间现货还是一些其他的事件,去年、今年已经发生了很多事情,包括今年的电力供应紧张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感觉市场不停地在变。所以我就想跟大家提一个抛砖引玉的事情,跟大家做个简单探讨,是新型电力系统中对辅助服务的需求是否发生了改变。我今天抛出的观点可能不一定正确,但是这些观点是在我自己作为一家售电公司在参与今年市场当中看到的、感受到的,和我想到的一些事情。
从去年3月15日开始,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的概念是这样诞生的。我不知道前面几场报告有没有讲到新型电力系统,至少我作为一个电网公司的成员,现在感觉到铺天盖地提的都是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我们一直认为是承载着碳达峰和碳中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样一个背景下的产物,肯定是为了确保能源安全,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这些我就不赘述。
但是我觉得这个概念的提出,对于我们整个辅助服务,因为今天的主题是辅助服务和现货市场,对整个辅助服务的品种设计和需求上,我感觉会有很大的变化。
目前对整个电力系统的感受,首先第一个,高比例的新能源的接入,随机性、波动性,给整个电力系统可靠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整个系统无论是发电侧还是在用户侧,因为我们用户侧装了很多的分布式光伏,它的整个需求波动都在变大,供需需求。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去年年底东北拉闸了,拉了居民的电,背后很大的原因是风电都宕机了,导致了东北电力很大的风险,新能源波动太大。再说去年山西现货市场熔断,4月15日那天,我就看到数据,怎么回事?风沙来了,所有的光伏都趴下了。所以整个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带来的波动性,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第二个,整个新能源为主体的电源接入,带来了大量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给整个系统的保护和控制都带来问题。
第三个,我一直认为这是将来非常致命的问题,因为新能源多了,煤电机组变少了,整个系统转动惯量没有了,这个事情对现在已有的跨省跨区强电网的运行会带来很重要的问题。一旦系统没有转动惯量,一个小小的扰动可能导致频率闪变,大量的新能源接入以后,这个问题会很严重。究竟怎么解决转动惯量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都会在将来辅助服务市场中设计产生新的交易品种,来发挥它的价值,然后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也一直在关注国家的政策文件,去年12月能源局颁布了两个规则,第一个是重新修订了《电力并网运行管理规定》,还有一个是《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我们对这两个办法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对这两个办法的修订,就是在提这个问题,要为电网的灵活调节能力,抑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导致的出力波动,要设计出新的交易品种。比如说从原来的调频调峰,我一直认为调峰不是交易辅助服务,调峰本身在现货市场里通过价格就可以实现的。但是灵活爬坡资源,会是一个很重要的交易品种。转动惯量也是作为一个辅助服务的重要环节,另外是利用为电力系统提供安全控制的手段,比如对电力电子设备故障、稳定切机等等服务。还有前面提到的对系统转动惯量降低,抗扰动能力下降要提供转动惯量服务。
未来整个新型电力系统建成以后,我有完善的市场机制和辅助服务机制以后,可能会形成这样一个目的,就是低碳清洁、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的环境,这五个特征可能是将来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目标,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我再跟大家交流一下目前看到的整个市场在发生的变化趋势,首先是现在对于灵活调节能力的建设,已经摆上了日程,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深刻的体会,首先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大家所在的城市都成立了负荷管理中心,其实就是灵活资源调节中心。因为灵活调节资源的建设,就是为了应对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对电网灵活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的灵活资源来支撑,然后对于电力系统当中给定一定的响应时间,能够提供一定的爬坡、滑坡能力的可控资源建设。
未来以火储联合调频机组,火电机组、水电机组,还有相对可控的可再生能源,比如光热、生物质,会形成灵活调节的资源。而在电网侧,比如柔性输电、互联互济,有些微电网也可以形成灵活调节资源。用户侧更加丰富,比如需求侧响应、电动汽车、用户侧储能资源。所以目前的发展态势,灵活资源调节能力的建设已经越来越被看重。
我们也看到了整个辅助品种的多样化,前面介绍过12月底国家能源局修订了关于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当中,又新增了一些传统当中应用不多的品种,比如说灵活资源,还有转动惯量等等。我们觉得整个辅助服务的品种,也在越来越多样化。
我们也看到了整个市场机制在不断完善,举几个例子,比如浙江在这个月2022年浙江省第三方独立主体参与电力辅助服务结算试运行方案做了征求意见。山东促进储能示范项目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把储能作为调节资源放了进去。华北第三方独立主体参与华北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试点方案,也在今年公布了,这三个都今年的东西,我们也看到了整个市场机制在不停地完善。
市场参与主体在不断多元化,比如新能源、火电、独立储能、用户侧,也都通过市场机制在纳入到整个市场当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刚刚前面有一位同行在说用户侧怎么参与,我觉得未来在整个市场当中,所有的市场主体都应该被平等接纳和参与到辅助服务和现货市场当中,当然会有一定的门槛,他只要能够满足这个门槛,就可以被平等接纳进来。如果过小,通过聚合商都可以进入。
我们也认为逐渐要形成补偿与合理的分摊机制,我觉得从市场的机制角度来说,肯定是谁提供、谁获利,谁受益、谁承担,前面有老师提要不要给储能单独设一个空间出来?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谁是把储能作为一个空间设出来以后获益的主体,他来对他的储能的行为进行买单,就很好设置了。市场应该遵从这个原则来设计,而不是说单独开辟一个就开辟一个,这样的原则对所有市场主体都是公平的,谁受益、谁获利,谁买单,就是这样的情况。
如果这个机制不建立起来,都是不可持续的。浙江原来的需求响应,采用的是省间清洁能源现货差价形成的资金池,用来补贴浙江省内的需求响应的补贴。今年所有工商用户全部入市,现在这个补贴没有了,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窟窿,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几个省份已经在开始着手做这个事情,比如广东把需求响应的钱摊到所有工商用户当中,江苏把需求响应的钱作为尖峰高峰的价格夹杂到里面。所以我觉得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将来肯定会往这个角度去做。
以上是我对在新型电力系统环境底下目前看到的东西,跟大家做一个分享。接下来我再对四个方面做一个展望,这个展望也不全,就谈一下我自己的感受,仅代表我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当然后期也很高兴能跟大家交流。
第一个是对系统转动惯量不足的思考,之前以火电为主的电力系统,每增加一台同步发电机都会给系统增加惯量。如果不给新能源提要求,电力系统会坐吃山空,没有转动惯量,低转动惯量频率变化很快,一下子整个频率就闪崩了。那将来会怎么样?我觉得肯定要纳入这个品种,交易品种肯定会出现。至于谁可能会成为系统里里这个交易品种的参与者,我自己考虑可不可以把新能源+储能放进去?我对整个储能装置技术上不是很了解,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为系统提供具有同步电机的特性,能够为系统提供转动惯量。如果我真的没有转动惯量,将来我的电网形态会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我来解决转动惯量不足的问题。我还了解到抽水蓄能、飞轮储能等等,能不能为系统提供转动惯量,最后就是设计一个合理的交易品种,参与整个转动惯量辅助服务市场的交易,探索整个新型电力系统的格局。
第二个是我最深的感受,对于辅助服务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现在整个电力系统建设的格局已经很明确了,刚刚前面潘教授已经讲到了,西北部作为国家的能源基地,它是能源产生的大省,通过跨省跨区的交流通道,浙江马上要兴建,马上要正式投运。接下去第四直流,甘肃入浙,这些直流建设完了以后,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形成不同的电源格局,通过直流来互联。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对整个辅助服务市场的需求,包括电价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它对辅助服务系统的需求产生了变化。前面大家也了解到,像今年七八月份的时候,省间现货10块钱,时间是几点,有人知道吗?时间现货10块钱是晚上17点到22点,大家都买不到电,就是因为新能源建得太多了,白天在西部都是白菜价,都是一毛两毛甚至不要钱,负电价。17点光伏没有了以后,怎么办?全国都缺电,大家都买不到电,这是必然。
所以说以后,我在想整个辅助服务,调峰辅助服务和西部的调峰辅助服务变了,肯定是储能就可以拿来干这个事情了,为什么不做呢?对于受端省份有不同的需求,对于受端省份来说直流通道都打通了以后,整个峰谷形态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现在用户侧储能考虑的削峰填谷,会不会变?整个时段将来晚上还是高峰吗?0-6点还会是低谷吗?白天9点到11点还会是尖峰吗?也请大家考虑一下。我觉得整个模型都要被推翻了。
第三个思考是关于灵活爬坡交易产品的设计,因为我觉得这个东西未来越来越重要,为什么?变化太快、太频繁,它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经济调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说储能能不能形成搭配着水电机组,或者是其他的新能源,形成一个好的爬坡产品,我觉得这个东西可能要设计起来,结合灵活资源,包括可控负荷电动汽车充电桩等等。
最后一个思考,煤电机组未来在新型电力系统里到底是干什么的。从未来来看,我始终觉得煤电机组是辅助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从煤电的边际成本来看,永远不可能跟新能源去拼。它未来干什么?煤价肯定越来越高,以后煤价再回归到700块钱一吨,这个不用想,回不去了,时代已经变了。而且在所有省的电力系统运行中,煤电全部是托底机组,形成了一个边际价格。那么我觉得它可能未来就是一个很单纯的辅助服务提供者,以辅助服务为主,电量为辅。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它能这样,储能可以平等参与市场,那会怎么样。
最后一个展望,关于储能价值的发掘,我一直觉得像储能的价值,在新型电力系统环境当中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我们能不能通过储能来改变负荷侧的峰谷形态,与能源形态、供应形态相匹配,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套目录电价。因为在整个现货环境当中,目录电价肯定被取消,就像浙江的377号文,我们开了很多次会,现货市场一起就不要求377号上下浮比例了。第二个是以抽蓄为主的储能,为系统提供转动惯量行不行。第三个,形成一个自己的灵活爬坡的交易产品。还有一个是高可靠性,将来也可能成为一个交易品种,因为这个很重要,提高终端的可靠性。
我的交流汇报结束,感谢有机会和大家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