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成为锂电池产品最大生产地及消费市场,对于锂电材料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外资锂电材料企业作为“外来物种”,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并融入到中国市场,估计很难达到当初来开拓该市场的目的。
此外,如何应对中国锂电行业市场的变化并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成功胜出,也成为外资锂电材料企业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笔者所在企业是外资锂电材料企业的代表之一,根据自身在中国市场的推进经验,认为外资锂电材料企业若想在中国市场胜出,可将“入乡随俗,有的放矢,立足当下,放眼未来”这十六个字作为行动方针。
营销团队本地化——入乡随俗
很多跨国企业在全球其他市场拔城夺寨、所向披靡,但在中国市场却一直步履维艰、难有建树。笔者认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归咎于这些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没能真正实现营销团队的本土化,即没能充分授权给熟谙本土企业文化的中方员工进行其品牌的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
外资锂电材料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首先要考虑避免出现营销策略制定及实施工作中的水土不服问题。笔者所在企业的经验是“中国市场由100%本土团队负责运营”。从过去营销工作中取得的一些令人欣慰的成果来看,这支本土化营销队伍凭借地缘优势,帮助企业的隔膜产品以很快的速度融入了中国锂电行业的分销渠道、电池工厂客户群体。
另外,本土的营销团队能更快、更有效率地了解客户对于隔膜产品性能及规格的需求细节,甚至可以针对中国市场的锂电客户提供产品量身制作服务,在满足重点客户对于产品特殊需求的同时,实现与其他主流品牌针对主要客户服务的差异化。
所以,为应对中国锂电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外资锂电材料企业的本土化团队的搭建尤其重要。通过本土团队的攻城拔寨及客制化服务,可减轻或消除外资品牌固有的先天劣势。
产品投放及市场定位——有的放矢
针对近年来国内隔膜市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畅销品牌局部市场(渠道)中存在以次充好甚至假货等问题,无论外资或者本土企业,笔者认为必须把企业的责任感放在第一位。
作为外资品牌,如果固执地认为本土品牌和进口品牌相比技术优势悬殊,并放松产品质量的管控,甚至出现所谓的A品、B品的市场区分,只会让一个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出现渠道混乱甚至品牌影响力坍塌,进而失去对市场的话语权。
任何一个品牌,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品牌影响力,就要把企业责任、产品质量放在首位。
笔者所在企业的市场策略是只销售A级品、不销售B级品,同时佐以“原厂COA文件发行、跟踪”体系,尝试从产品供应源头以及对产品流通渠道全过程实时监控,杜绝次货、假货的出现。
在产品市场定位方面,外资锂电材料企业从进入中国锂电行业之处开始,就应当明确产品定位,并制定相关准则来开展日常业务工作。
完善供应链条——立足当下
外资品牌在供应链条端以及回应终端客户方面,对于以缩短供货周期为主的诉求与本土品牌存在一定的差异化。如何成功应对在供应链条上和本土品牌的竞争,是外资品牌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以笔者所在企业的隔膜产品为例,从2012年开始对中国国内的隔膜产品供应链环节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升级,并于2013年年中开始实现了隔膜日本工厂生产,母卷全部实现中国国内分切的供应体制。
本企业在中国国内的分切工厂完全严格依照母公司日本工厂作业环境、流程以及检验标准设置,实现了定制分切选料、分切、包装以及物流配送全过程实时/历史数据可追溯,对分切产品品质全透明监管。目前投入使用的国内产品分切工厂以及相应的品质监管、追踪系统在确保分切产品零客诉的同时,也为客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中长期实现研发、生产的本土化——放眼未来
研发是技术型企业最核心的职能之一,是企业进行跨国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外资锂电材料企业在本土具有突出的技术竞争优势,但如何将这一技术优势复制到中国国内市场,并以国产化的研发、生产机制为基础在中国锂电行业寻求更长足的发展,是外资企业需要积极考虑的决策事项。
对于外资锂电材料企业来说,一旦实现了预想的本土化研发,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将会更加明显。